老農癌末鬱卒 一句話心開意解

 |2017.06.21
2134觀看次
字級
粒粒飽滿的稻穗,在老農民的心中是無可取代的美景。圖/程宜華

【本報台北訊】安寧病房的住民,雖然已走到人生盡頭,總還是有一些世間的牽掛。一名八十多歲老農夫,從小在南部長大,因罹癌北上治療多年,離鄉數百里,讓他漸漸變得沉默寡言,癌末住進安寧病房時,連家人問話都沒反應。精神科醫師發揮專長,僅短短一句話就卸下患者心防,讓老農找回自己的生命價值。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同時身兼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之所以走上安寧療護的路,有部分是受了爺爺啟發。在他小學五年級時,爺爺因肺癌在家中過世,沒有任何急救、插管,卻走得相當安詳,令他印象深刻。

諮商效果即時有效

上了醫學院,學校總教怎樣才能救活一個人,但方俊凱發現,急救當下就算救回來了,很可能撐不過二天又走了,對患者而言根本是種折磨。後來因巧合接觸到「安寧療護」概念,方俊凱才驚覺比起救人,如何讓人保有尊嚴的離開人世同樣重要,深深的認同在他心中生了根;畢業後雖選擇了精神科,但他仍自己看書、出國進修,接受安寧照護訓練,一做就是十九年。

從精神科跨足安寧領域,方俊凱也曾遇過挫折,透過多次訪談建立醫病關係是傳統精神科諮商重要原則,但這原則在安寧領域卻讓他頻頻碰壁。

方俊凱說,安寧病房高達八成是癌末患者,這些人的人生已走到盡頭,用傳統談法恐怕還不見成效,患者就已過世;另一方面,生命到了末期,心理精神層面遠比生理更重要,除了基本的不痛、不難過、不痛苦,還有人生定位、自我認可等面相亟需滿足。若是慢慢談,就像感冒去看醫生,醫生卻不立即開藥給你,患者恐怕也不會再來看第二次。

因為以往的慘痛經驗,方俊凱發展出一套快速的諮商模式,將患者當下的現況結合過去人生軌跡,讓諮商效果即時有效,遠比建立關係更重要。

方俊凱曾遇過一名高齡八十多歲的老爺爺,畢生都住在南台灣,直到罹患癌症才北上治療,由孩子就近照顧,後來邁入癌末住進安寧病房,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也對人生失去期待,整天盯著天花板不說一句話,家人也只能乾著急,安寧團隊多次前去關心也都無功而返。

重新找回人生價值

方俊凱獲悉便去找爺爺聊天,先是問他有沒有未完成的願望,他閉口不談,老奶奶在旁鼓勵他「趕快好起來,再一起回去看看稻田」,方俊凱這才知道爺爺是種稻的農夫,頓時找到突破點,趕緊追問「你種幾號稻子?」

聽到醫生問起熟悉的種稻生活、喜歡的稻米品種,「爺爺眼睛都亮了」,聊起他種的是台梗十一號、十四號,說他從小就在田裡幫忙,長大後也自然而然成為一名農夫,跟稻米、田地生活了一輩子,甚至能鉅細靡遺地形容米的香氣,熱騰騰白米飯的味道和口感,一開口就停不下來。

方俊凱說,雖然只是短短一次談話,卻讓爺爺重新找回人生的價值,整個人煥然一新,隔天就決定出院,回到伴他一生的稻田旁,幾天後安詳辭世。

方俊凱指出,在安寧病房裡經常發現,部分病人顯示的生理數值,按常理已經該離開,卻繼續留在人世間,代表在心靈層面可能有些牽掛、心願沒完成,但恐怕連患者自己都不知道,希望透過完善的安寧療護系統,讓患者臨走前更有尊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