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清棟。圖╱資料照片
文/白清棟(僑大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惠中寺榮譽功德主)口述、
人間社記者李明軒整理
我接觸佛教的因緣,是從四十年前母親往生時開始,當時傳統法事大都以道教儀式進行,服喪期間,每天都覺得非常吵。直到有一天晚上,妙法寺住持如敏法師與兩位師父,前來為母親誦經,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分鐘,但誦經的音聲,卻讓人感到出奇的平靜,內心感到無比的震撼,在母親的佛事圓滿之後,隨即前往妙法寺皈依,幾十年來與如敏法師的互動,一直有著如父子般的情誼。
熱湯結法緣 妙法入佛光
星雲大師年輕時,曾經二次行腳途經妙法寺。第一次,如敏法師以一碗熱湯供養而結法緣;多年後,當如敏法師再次見到大師時,因不捨這位年輕法師的腳踏車已破舊不堪,遂把寺中一輛新購得的腳踏車贈予大師代步。
後來,如敏法師有感自己逐漸年邁體弱,憂心妙法寺管理後繼無人,打算找一個具有正法的道場,可以做捐贈。幾經分析之後,觀察到佛光山是一個正派的大道場,追隨星雲大師的弟子,多為本土人士,而佛教在大師的帶領下蓬勃發展,因此大力推薦如敏法師將妙法寺捐贈給佛光山。
回想早期對佛光山的印象,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大師講話,我都聽不太懂。當妙法寺捐贈給佛光山的同時,也就跟著到佛光山,皈依在大師座下。皈依了之後,開始對整個佛光山有深入的了解,其中對大師把佛法傳到世界五大洲的偉大,最讓人感佩不已,從此遵奉「一師一道」的堅定信念,並發願要成為人間佛教的行者。
薰陶學放下 放手得自在
我之前在老寺廟跟法師的互動,就像家庭一般;接觸佛光山之後,除了法師們都很親切外,另一方面,法師們會在生活上、在佛法上給我提點,讓我覺得溫馨,而這種溫馨跟之前家庭式的寺廟感覺是不一樣的。
在覺居法師接管妙法寺的第二年,我的同修腦部血管突然出了問題,需要開刀治療,覺居法師得知消息後,親自前來念了六天梁皇寶懺,為她消災祈福,梵唄聲整整六天縈繞在腦海裡,久久不去。同修受到感應,整個手術過程都非常順利,我們很感激佛光山與覺居法師。同修手術過後說:「手術中,我清楚感受到,有一尊很大的觀世音菩薩就在頭頂上笑看著我。」
認識佛光山與佛光山法師的過程中,不但讓我接受到佛法,也改變了我的個性。我原本是一個很嚴厲的企業管理者,脾氣也很暴躁;經過佛法薰陶之後,不但改變了脾氣,也比較會用人性化的方式來管理企業,很多根深柢固、難放下的執著,在佛法的引導與法師的開示之下,就把它放下了,其中當然也包括自己的事業。
我到佛光山以後才學會說好話,自己雖不善言辭,但絕不說人長短。大師的「三好、四給」對人際關係很有幫助,就拿「給人歡喜」來說,自己不歡喜,如何「給」別人歡喜?所以先要「給」自己正向的能量,才能帶給別人力量,如果人人都能奉行三好、四給,這個社會必然和樂安康。
我的事業是白手起家,但是就像大師說的「提得起,放得下」,我知道何時該提起,什麼時候該放下,所以當辛苦建立的事業在最高點時候,我毅然決定放下,把事業交給專業經理人經營。
願行佛所行 隨師盡心力
大師給我的感覺,非常平易近人、和靄可親,不會讓人有畏懼感,大家都說大師很有威德,很怕他,可是我和大師談話,卻一點也不緊張,是可以閒話家常的,如同在自己家一樣的無拘無束、很快樂、很歡喜,是很值得尊敬的人。
談到對參與佛光山的事業甘苦,我的答案是「只有甘,沒有苦。」大師無我的精神,才能集眾人之力完成佛陀紀念館,成為宗教融合的殿堂。我也讚歎海線的師兄師姐們,是真正無私奉獻的菩薩義工。我願追隨大師,行佛所行,在眾中有我,累積自己的福德資糧,更為社會福祉善盡心力,更感謝佛光山,讓我有機會來深入佛教。
呼籲有緣的佛光人,在大師的帶領下,大家一起來走人間佛教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