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全國國土計畫即將大翻修,將重新畫設土地分區,為避免農地流失,鼓勵農民更有意願被劃為農發區,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對地綠色環境補償措施」明年起全國實施,要確保農民一定時間內資產不縮水,讓做為農業生產使用的農地也一定會賺。
《國土計畫法》去年五月一日公告施行,明年將公告實施「全國國土計畫」,根據該計畫,未來四大國土功能分區畫設,將分為國土保育、海洋資源、農業發展、城鄉發展等四種地區,各直轄市政府三年後要劃設分區圖。
陳吉仲表示,實施對地綠色環境補償措施,要確保農地所拿到的直接給付,加上農民的農業生產收入,在一定期間加起來(約三十年),一定會比賣農地的金額還高,這樣農民才有意願被劃為農業發展區。
陳吉仲舉例,一公頃的農地假如賣了一千五百萬,之後就沒了;如果不賣,又被劃設為農業發展區,每年拿的對地直接給付金額再加上農業收入,三十年後總計超過一千五百萬,而且土地還是自己的。
陳吉仲表示,農業生產有很多外部效益,像是生態、環境、文化、糧食安全等,所以才會給農民一筆補償金額,補償措施包括農地農用、友善、有機等,是層層堆疊的給付金,能確保農民將來務農,資產也不縮水。他說,大部分農民還是想要留住農地,並且作農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