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佳宏(左)、林子鈞懷抱夢想,決定一起創業,要將龍舟運動發揚光大。圖/陳珮琦
陳金龍(左)、陳志中父子同為造船師傅,台南比賽用龍舟都是他們所造。圖/鄭惠仁
【本報綜合報導】一對維繫傳統造船方式的父子、一對有理想將龍舟運動發揚光大的年輕人,正在用不同方式,為了龍舟文化努力,寫下精采故事。
國內比賽龍舟大多用玻璃纖維,但台南的龍舟主要是木製,全是七十二歲陳金龍、四十二歲兒子陳志中精心打造。
陳金龍國小畢業後就到造船廠當學徒,磨練出好功夫,後來設造船廠,打造的漁船享譽南台灣,人稱「金龍師」。陳志中高中畢業後也跟著父親造船,兩人成了造船界有名的父子檔。
早期都使用木造龍舟,但因維護較麻煩,且好木材取得不易,後來大都使用玻璃纖維材質。三十年前陳金龍開始為台南市打造玻璃纖維龍舟,但十九年前張燦鍙擔任市長時,認為應恢復傳統木質龍舟,父子檔首度聯手製作八艘木質龍舟。後來台東也選擇製作木質龍舟,並由他們父子打造。
龍舟打造過程「眉眉角角都要注意」,備料時木材要經風吹日曬,曬到自然乾才不會變形,因此從備料到成品要費時近一年。金龍師說,關係到選手安全,設計不當就可能翻船;曾有縣市使用的龍舟龍頭過大,造成不平衡且影響到舵手視線,比賽時翻覆。
憶童年…
爸煮木板 我在旁烤地瓜
陳志中說,製作「外板」部分,要把木板蒸煮到軟以利塑形;小時候父親蒸煮木板,他都在旁烤地瓜、烤蛋,覺得好玩;長大後學造船,才知是大功夫,如果沒做好,船就會歪歪的,若蒸煮過久,木板就會碳化。
陳金龍認為,早期龍舟賽後有封眼儀式,現在都不做了,建議應恢復傳統儀式,讓龍舟賽真正精采與完美。
而在新北市新店碧潭長大、從小立志當龍舟選手的林子鈞,與在亞運龍舟國手選拔最後一輪被剔除的鍾佳宏,這兩個有著「龍舟魂」的大男孩,決定共同創業,成立國內第一家以龍舟為主的水上運動公司,發揚龍舟運動。
碧潭天鵝船第三代林子鈞,因小時候在碧潭看龍舟賽,便立下志向。他十九歲加入新店同心救生會的龍舟隊,征戰國內賽事,屢創佳績。
之所以著迷,「因為那份合力感」,林子鈞舉例,籃球賽如果有一、二人球技特別好,就有可能帶領全隊奪勝;但龍舟需要全隊一起發揮,才能獲勝。
林子鈞後來赴美求學,也在台商贊助下組成龍舟隊、在美各州參賽。歸國後工作兩年,雖然年薪百萬元但不快樂,他辭職到大陸觀察龍舟賽的發展,「真是驚呆了,大陸都是職業隊伍,整年有七大賽事,最終回海南決戰更是吸引國際頂尖龍舟隊爭霸,讓人熱血沸騰」。
看未來…
發揚運動 不要一隊獨強
林子鈞把經驗和觀念帶回他效力的龍舟隊,果然連戰皆捷,還結識「差一點」成為亞運龍舟隊國手的鍾佳宏。
鍾佳宏高中就是輕艇選手,大二參加亞運龍舟隊國手選拔,結果在集訓前一天被剔除,「那是我人生最大挫折」。
但對龍舟運動的狂熱,鍾佳宏始終不滅,也因此與林子鈞一拍即合。兩人決定要一起成立水上運動公司「Seeker」,代表「探尋一個夢想」,他們希望提升國內龍舟運動的水準,「不要老是只有那一、兩支強隊」,要讓這傳統的競技運動向世界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