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宗教總會首次舉辦「世界神明聯誼會論壇」,由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理事暨佛館館長如常法師(右起)主持,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蔡昌雄、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覺明法師、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許鶴齡分別發表論文。
圖/人間社記者李生鳳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大樹報導】首度舉辦的中華傳統宗教總會幹部成長營,二十一日同時首次舉辦「世界神明聯誼會論壇」,由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理事暨佛館館長如常法師主持,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許鶴齡、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覺明法師、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蔡昌雄分別發表論文,就其從神明聯誼會所觀察感受到的感動,化為具體學術角度的論述。
如常法師表示,神明聯誼會已舉辦七次,累積有豐富的資料可作為研究,透過舉辦論壇,希望讓中華傳統宗教總會幹部成長營提升,論壇未來對象將擴及理監事宮廟、各宗教人士等,經由論述了解星雲大師的精神。
如常法師指出,論壇除論述神明聯誼會活動外,更重要的是傳達宗教融合、和諧的發展,因融合才能對話,對話才能產生影響,促成和諧。
許鶴齡以「世界神明聯誼會體現宗教的生命終極關懷」,說明各宗教對人的關懷精神是相通的,星雲大師提升傳統民間信仰所面對的問題,其特別殊勝之處在於立足台灣;透過神明聯誼會,看到的是愈在地愈世界,愈全球化卻又愈在地的宗教特色。在神明聯誼會中更能看到神佛宗教對話饗宴,包括神佛間、神明間、人與神佛、人與人四種類型的對話。
許鶴齡指出,星雲大師強調同中存異,雖然彼此信仰不同,但可以友善往來交流,尊重彼此的價值,而這對話的重要內涵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覺明法師以宗教現象學的理論出發,同時觀察到發展脈絡,從第一次只有台灣的宮廟,到中國大陸、海外、儒釋道的融合,乃至世界紀錄的認證。更以星雲大師的〈佛教對「民間信仰」的看法〉說明大師如何以佛教立場導正迷悟之間。從依利亞德的「聖與俗」詮釋「神聖空間」,各宗教神明齊聚的神明聯誼會現場即是「神聖空間」,從神明聯誼會可以看到神聖空間的聖顯、門檻和聖殿的開口,結合過往的神明經驗,在佛教裡得到梳理,各個宗教在這個平台上歡喜包容。
宗教活動意象
身心融入
「宗教參與需透過活動和意象,身心皆投入才能完全融入。」蔡昌雄指出,神明聯誼會對當代宗教多元運動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也為當代宗教學創造多元的論述,宗教從中世紀崇高地位,到當代退化為社會的一個社群,立足點薄弱,但人不可能沒有信仰,但宗教對話不易,所以採取迂迴的態度才有可能前進,其中信仰和非信仰者的對話也是重要的環節。
蔡昌雄提出以宗教參與替代宗教對話的看法,以及神明聯誼會的宗教對話參與,觀察到當中的井然有序和包容匯聚,相信神明聯誼會可以成為宗教參與促進宗教對話的嘉年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