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今年屆滿三十五周年,這個以「傳播進步觀念、充實閱讀生活」為宗旨,以「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為實踐的出版事業群,已出版過近四千五百種書。平均每年被閱讀過的書,可以堆積成六十座「101大樓」。
三十五年來,我們驚喜與感恩,在「傳播進步觀念」的路上並不孤寂。從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甚至宗教上,我們都有同道。佛光山開山宗師星雲大師,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星雲大師集改革、創意、教化於一身,推動「人間佛教」,成為舉世少有的佛教領袖。面對數百萬信徒,他闡述「人間佛教」的精義:「過去佛教給人的印象是山林的、寺院的、出家人的、老人的、消極的、出世般的佛教……;今後我們要從山林走向都市,從寺廟推動到家庭,從僧侶擴大到信眾,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這是人間佛教的精神,也是佛陀的本懷。」
六十八年前,星雲大師隻身走出苦難中國,來到貧窮困苦的台灣。依著佛陀本懷,以示教利他的宗教精神,推行人間佛教,創立佛光山,開展現代化的佛教事業。
星雲本懷的影響
坐落宜興白塔山星雲大師的祖庭大覺寺,現代化的佛教建築、法師們的經義開示、親切的義工導引,加上大氣魄的經營與貼心式的管理,讓佛教擺脫只會經懺禮誦的傳統刻板印象,在網路創新的年代,佛教隨著時代的改變而進步。
猶如十六世紀在歐洲發生的宗教改革,讓歐陸從黑暗時代脫身而出,踏上現代之路;星雲大師闡揚原始佛教的妙義,促成佛教復興與改革,以台灣為根基,往全球各地開枝散葉。他曾以詩明志:
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
問我平生何功德,佛光普照五大洲。
見證星雲之道
去年,星雲大師九十大壽,天下文化特別出版《星雲之道》,這本書記錄了高希均教授多年來伴隨大師的受教、體會和觀察心得。今年佛光文化出版《星雲大師全集》,收錄這本書為三百六十五本之一,更使這本書意義非凡。
高希均教授與星雲大師有同鄉之誼,皆來自江蘇;讓他們相惜之交的卻是對現代知識觀念的追求與對人生美德的堅持。星雲大師在這本書的「問道」篇裡說道:「你(高教授)當初創辦遠見天下文化,出版的書籍與雜誌,與我佛教的學術性比較能融合,而且我也應該追求新知。」
「開始懂你們的價值,你們出版的書,我看來都是思想、理念,是救苦、救悲、救社會、救人心的,跟我傳道的理念,可以說很一致的。」這是他們的友誼啟始。
君子之交三十年,由高教授來說「星雲之道」:(一)人間佛教的實踐、(二)星雲的情義、(三)大師的慈悲、(四)吾「道」不孤。以經濟學家的思索,或許少了些宗教味,卻更見大師在人間的慈悲與智慧。
在美國教書四十年的高教授,常用一句話道盡複雜的理論與觀念,他用「改革、改善、改變」來形容星雲大師九十年來所做的事:「他的一生:改革了佛教,改善了人心,改變了世界。」
大師撰寫的著作早已超越「等身」,加上相關論述,更難以計數,如今僅選擇三百六十五本,可說是精華選粹。
高教授不是佛教徒,他能跳脫宗教的信仰與崇拜,客觀地觀察星雲大師,而成《星雲之道》一書,自是與一般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