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台灣千里之遠的古國尼泊爾,有一所用「愛」搭建起來的「希望小學」,對這群有著純真笑容的孩子來說,貧窮是他們的共同特徵,而教育則是改變未來的唯一希望,在這裡的每個學生背後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與夢想。為讓大眾更了解他們的求學歷程,本報記者特別前往尼泊爾採訪學校的教育實況。
不只是學校
也是唯一的「家」
拿到一顆糖果的快樂心情可以維持多久?一分鐘、兩分鐘……,或者半小時,對許多被父母捧在手心裡呵護的台灣小孩而言,欣喜之情可能只展現於拿到糖果的那瞬間或吃完糖果的那一刻,但對「羅納雪地之光教育學校」的孩子們來說,拿到糖果時的高興滿足卻可以讓他們回味好幾天,臉上自然流露的燦爛笑容就連發糖果的我們也忍不住感染那份喜悅!
「羅納雪地之光教育學校」(Snowland Ranag Light of Education School)這個名字聽起來陌生,但對學校孩子而言,這裡卻是他們遮風避雨的處所、也是唯一的「家」,相較一般學校扮演的教育角色,「羅納雪地之光」更肩負讓這群孩子有所依靠的重責大任。
學校所在地就位於距離台灣千里之遙的尼泊爾,一個位居喜馬拉雅山南麓、地處印度與中國之間的千年古國,這些年因登山風氣盛行與濃厚異國情懷,讓全球民眾開始湧入這個美麗國度。儘管有了觀光收入,但因四面不環海,多數人民只能努力在山裡討生活,平均月薪不超過新台幣三千元。因生活水準落後,也讓缺乏節育觀念的尼泊爾婦女常常是生完一個又一個,在無力扶養窘況下,許多孩子不是自小就出外打零工貼補家計,就是被父母遺棄,成為沒有家的孤兒。
正當來自世界各國的登山好手群聚喜馬拉雅山上邁步向前、追逐「攻頂峰」的夢想時,這群山腳下的尼泊爾孩童卻是奮力地與殘酷現實生活搏鬥,力求「活下來」的可能。
童工滿街跑
文盲率近70%
為了生存,孩子小小年紀就當起「童工」,到餐廳洗碗筷、端餐盤,或到有錢人家裡拖地板、擦桌椅,瘦小身軀常得背負著沉重工作重擔;走在尼泊爾大街上,常可見到不過才七、八歲大的孩子拿著手工藝品沿街叫賣,原本該到學校好好受教育的求學階段,卻在日復一日的童工生涯中空轉虛耗;「上學」成了他們心中不敢奢求的渴望!
這也是為什麼尼泊爾文盲比率長年來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平均每十個人中,就有近七個人目不識丁,對許多孩童來說,能讀到國中畢業就已算是「高知識份子」。
這樣的景象讓同樣成長於喜馬拉雅山區的祖古仁欽仁波切看了十分不忍,對於故鄉孩童每天生活在窮困環境中,內心充滿難過。
受教育
擺脫貧窮宿命
「這裡的廟宇很多,但學校很少,貧窮是這群孩子的共同特徵,而教育則是改變他們的唯一希望」祖古仁欽仁波切說,尼泊爾的廟宇已經太多,不需要他再去募款來蓋廟,因此這輩子他要做的事就是建學校,一個讓孩子即使沒有錢也可以安心讀書的地方。
事實上,身為尼泊爾人敬重的藏傳佛教領袖,祖古仁欽仁波切原本只要繼續講經說法,就可以盡到弘法責任,然而,他卻為自己選擇一條最難走的路,發下辦學的宏願、立志用一生讓這群孩子受教育,擺脫宛如惡性循環般的貧窮宿命、培養自力更生的一技之長。
「不能因為這條路難走就不去走,孩子的未來需要靠我們的努力」談到創校緣起,祖古仁欽仁波切語氣堅定地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因為這股信念,讓祖古仁欽仁波切的「願」有了「輪廓」。西元二○○○年,在他四處奔走下,「羅納雪地之光」這所「希望學校」終於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正式成形。
從第一個孩子開始,「雪地之光」七年來已經收容超過一百七十個學生,其中有一百多個孩子是無父無母的孤兒,因此「學校」就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家」。
「孩子沒有爸爸,我就是他們的爸爸」將每個孩子都視為家人的祖古仁欽仁波切說,他要盡最大力量讓這群孩子都能感受家的溫暖。
就如同德雷莎修女為照顧「最窮的窮人」而設立的「垂死之家」一般,仁波切無私的愛也感動多位來自歐美等國的年輕人,紛紛利用寒暑假前去雪地之光當義工,用所學幫孩子學習,動手幫忙搭校舍、打造溜滑梯,大家不分你我、不計報酬,有人一待就是一整年。
德國義工妮雅
陪孩子「長大」
現年三十二歲,來自德國的妮雅(Ninja)就是其中之一,兩年前透過國際義工組織引介到雪地之光服務的她,打從第一眼看到這群孩子就被他們的純真給深深吸引,在擔任幾次短期義工後,最後決定花一年時間陪這群孩子長大,擁有護理專長的她更當起學校醫護員,每天守護學生健康。對Ninja來說,這群孩子就像是小天使般地讓人疼惜。
雪地之光校長鄔金多傑堪布說,為了讓學生可以受良好教育,除義工支援外,學校也請來八位老師,負責教授學生尼泊爾語、英語、數學、社會文化等課程,在老師用心教導下,很多孩子從剛開始分不清ABCD到如今已能運用簡單英語進行對話。
除了求知識外,學校更注重孩子品格教育,教他們懂禮貌、有教養。儘管物質貧乏,但孩子身上所穿的制服卻永遠那麼整齊,一口白牙在黝黑皮膚下顯得特別耀眼,因為老師告訴他們,無論如何都要讓自己看起來乾乾淨淨。
教育成效也反映在日常生活裡。在我們到訪學校的那一天,雪地之光的孩子們載歌載舞熱烈歡迎,對遠道而來的台灣團體投以最燦爛的笑容,遇見人就說「Namaste」(尼泊爾當地問候語),親切語調讓每個孩子就如同小紳士、小淑女般溫文有禮。
經歷過貧窮
更能體會「擁有」
或許是經歷過貧窮滋味,讓孩子更體會「擁有」的可貴!,無論是公益團體捐贈的衣服鞋子還是非營利組織募來的二手文具,每個孩子都有如獲至寶般珍惜,儘管書包裡的鉛筆已短到不能再短,但學生仍努力握在手中刻劃。
由於經費實在有限,因此學校每星期只能提供一餐有加入咖哩肉塊的午餐,其餘三餐大多是青菜拌飯或馬鈴薯配飯。對先進國家的孩子來說,這是從未看過也沒嘗過的「菜色」;然而,這些看起來不怎麼美味的粗茶淡飯,卻讓他們吃得津津有味,一股腦兒吃個精光、半粒米飯都不剩。這幕場景讓人看了感動又辛酸。
若以台灣標準來看,雪地之光學生的體型確實「矮了一截」,但比起流落街頭、有一餐沒一頓的孩子,他們卻又顯得「頭好壯壯」,對這群學生來說「只要能夠不挨餓,就是一種幸福!」
「羅納雪地之光是用『愛』堆砌起來的學校,這裡的一磚一瓦都洋溢著溫馨。」身為校長,鄔金多傑堪布感謝外界給予學校的資援,用愛心一點一滴打造出「雪地之光」。
但不可諱言,這樣的幫助還不夠,為了讓更多無父無母的孩子擁有一個家,學校每年收容的學生人數持續往上增加,生活開銷日益沉重,需要集結更多的「愛」來陪伴孩子順利「長大」。這也是為什麼祖古仁欽仁波切每到一個地方弘法都要努力讓大家知道學校的存在意義,因為唯有如此,才有機會讓「雪地之光」可以持續綻放光明,照亮每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