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希諴
「去烏日高鐵站。」我跟計程車司機說完,又問他:「來醫院排班多久了?」
「才來兩年,您是?」
「我是周醫師,在這裡看病二十幾年了。」
「我也姓周,您是大醫師,我是小司機。」
「我們是各司其職。」
「我爸爸以前,都在你們這家醫院看病的。他腦中風,是給神經內科蔡主任醫師看的。後來漸漸失智,最後又發現癌症末期。」
「什麼時候?」
「很多年以前,那時候,蔡主任派一位年輕的周醫師來,跟我們說要怎麼做比較好。」
「神經內科的周醫師?那就是我啊,因為我們醫院神經內科,只有我姓周。」
「喔,那應該就是您了。我記得,您一直特別交代,我爸清醒的時候說,一定要幫他完成『希望在家裡善終的心願』。後來有一天,我爸情形變很差,好像快要不行了,媽媽叫我打一一九,要把爸爸送去急診室。」
「有送嗎?」
「沒有,因為我一直記得『要幫爸爸完成在家善終的心願』,我媽耐心聽完我說完,就不再堅持,沒再做急救,讓他平靜的在家裡往生了。」
「哇,你真的為爸爸爭取在家裡往生了。當時沒把爸爸送來急診室,現在你的感覺呢?」
「當時有認真聽您的建議,沒再讓我爸『拖命』,現在我們全家,不但沒有遺憾,反而非常平安。都很慶幸,真的,現在每次回想起來,都很感恩。」
「我才要感謝你跟我分享,這件事真的給我好多的鼓勵跟能量。」
「今天這趟車,我不收您的錢。」
「不行,我才要感謝你,不可以不收…」
下車後看著司機,跟他一邊揮手一邊趕高鐵。在車廂裡看著車窗外,熟悉的景物一幕一幕的往後跑,而周司機剛剛說的當年,與臨終病人跟家屬的同在與共命,也出現在我腦海裡。只是,萬萬沒有想到,因為當年的放手,不但能讓病人能平安的走,還讓家人跟醫師在多年相遇後,一起回顧這一段生命歷程,能滿心喜悅、充滿能量的繼續走下去。
(作者為神經醫學博士、
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