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民俗文物館

心岱/文·圖 |2004.04.18
444觀看次
字級

  ◎心岱/文·圖
  在傳統陳舊而封閉的鹿港老鎮上,矗立了一座完全歐式色彩的大建築,從中山路的「鹿港民俗文化基金會」的入口,穿過屋宅陰暗而彎彎曲曲的房間,忽然,走道盡頭竟是豁然開朗地一片天井。
  經過天井,就進入這棟洋樓的迴廊,走到迴廊外面,先瞧瞧整棟洋樓地模樣,似曾相似的印象馬上出現,原來這棟紅磚白牆的洋樓,與台北的總統府的建築十分相近,而且是同一個年代所建築的。
  辜家的大和洋樓
  鹿港民俗文物館原名「大和」樓,而「大和」,正是這宅第的主人辜顯榮的貿易商行。在後「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時期,它象徵著一種巨大的勢力,在鹿港地方成了無形的權力與支配經濟的象徵。
  大和洋樓建於一九一九年,但總令人覺得伸足踏進了十九世紀一樣,模仿英國式鐘樓型建築的三層紅磚,佔地達一千三百餘坪,足見當年辜家顯赫的程度。由於辜氏後人移居台北,這座洋樓曾荒廢一時,整幢樓的門窗深鎖,臨夜就漆黑一片。
  偶有參觀的人踐踏著庭院的草坪,沿著滿是落葉的小徑攀向石級,向那經窗簾遮掩的玻璃探望,大廳尚好端端擺著西式長條會議桌和整齊高背椅,壁上懸掛巨幅人像,紅地毯平鋪中央,任人遐想著頂流上垂下的水晶吊燈亮起後,不知有多光彩和炫美。另幾間可窺看的旁室,均用白布覆蓋沙發茶几等家具,有時粧台的鏡子反射出一抹微明,照得你嚇一跳。
  迷魂陣般的格局
  這富麗堂皇的宅第,在一九七三年由辜氏家族捐出,成立「鹿港民俗文物館」,於是利用原來的空間,重新整修做展示鹿港傳統的民俗文物的設計。展覽聽共分A、B、C三館,A館就是「大和」洋樓主體,B館則是連接A館與C館的二樓房屋,這是屬於大和古樓的後半部份,顯見從前是由較小地位的眷內居住,經過轉折與庭院天井的間隔,從B館一直延伸至市街中山路一端的C館。


展品生活化 宛如回到從前  

  私立鹿港民俗文物館展示內容為我國傳統的民俗文物,舉凡生活上的器物,如:食、衣、住、行、育、樂等日常用品,皆十分完備。 
西式洋樓共有十四個展覽室,一○一室展出鹿港二百年前市街模型、鹿港龍山寺模型、鹽田模型、清代生活圖片和鹿港古蹟相片。一○二室是文物館的大廳,其設置亦如清代之制,左右各擺四張大椅,有一面巨型木雕屏風。一○三室有清代童帽、刺繡衣物,如:錢包、煙袋、眼鏡袋、纏足鞋、袖口。另有婦人服飾、劍裙、衣領、衣裾、滾邊、夫人上衣。一○四室收藏了傀儡戲偶、布袋戲台、布袋戲偶、捏麵玩偶。二樓陽台的兩端各有新娘轎、媒人轎和黃包車。
  二○一室陳列辜家捐獻之民初中西式家俱,有床、櫃、梳妝台等多座。二○二室作會議廳之設置,前方有一座迎賓床,沿牆兩邊緊密排列著雕花擺飾桌,牆上掛了當代名人書法。二○三室是大客廳,陳設了雲南省大理石鑲紫檀木椅、茶几。二○四室儼然是上流家庭寢房,內有精細雕花鑲金木床、梳妝台、鏡箱、洗臉台等。二○五室是個供神廳堂,陳列祭祀用具、龍燭台、紅柑燈、石香爐、五牲盤具。二○七室是個有半廳陳設的臥室,臥室內用具皆全,有防盜櫥、火烘爐、竹夫人、水龜、馬桶、痰盂、夜壺、尿桶、搖籃等生活用具。 
舊式房舍分B、C兩館,C館即古風樓,二樓有省身廳、產婦房、書房、翁姑房和大廳,大廳中有樓井,外有天井。一樓有神明廳、洞房、賬房、櫥房。神明廳作結婚禮堂陳設,有聘禮用品、嫁奩等,洞房裡可見到一位拿著秤子準備掀開新娘頭蓋的新郎塑像。居家陳設,宛如主人還生活於此一般。而來此參觀的遊客,也宛如步入時光隧道,回到百年前的生活空間。
  文物館的庭院裡也陳列了許多展品,右庭擺設有陶器、石敢當,左庭則有糖舖榨蔗石磨、石斛、精米石臼、秤量錘。自此庭向內走即達古樓天井,天井內陳列了農作器具,如:耕具、棕簑雨衣、龜殼、土壟、竹笠、石磨、古井等,十足表現了中國農業社會勤儉樸實的風貌,與西式洋樓的豪華氣派儼然天壤之別。
鹿港民俗文物館/提供


玩賞家小錦囊
鹿港民俗文物館
?秭參觀時間: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例假日照常開放。 
?秭門票:全票一三○元;半票(軍警、老人、學生)憑證七○元;團體二十人以上每人九○元;學生團體,每人四○元。 
?秭交通:於彰化火車站搭往彰化客運鹿港線班車。 ?秭電話:(○四)七七七二○一九。


三級古蹟文開書院  文祠、武廟相映成趣
  繞過小火車站到青雲路,路口就是名聞遐邇的「文開書院」。這棟建築與緊鄰的文祠、武廟,可以說是鹿港的文化發源地。
  在鹿港,以「文開」命名的,除了「文開書院」外,還有鄰近「公會堂」的「文開小學」。前者相當於一所「大學」,後者則為國民小學校。文開書院於道光二年(一八二五),由鹿港同知鄧傳安集合八郊的仕紳提倡設立,三年後書院落成,當時為了紀念台灣文化開山祖先││明末之大儒沈光文,以沈光文的字「文開」為名。
  書院落成後,設有完善的制度,除了讓鹿港學子有一個專心就學的場所外,書院禮聘名儒執教授課,有月課、歲考,還設有獎學金以茲鼓勵,並到海內外搜集經書幾十萬冊,供學生研讀;百年來,為鹿港造就許多人才,可說是鹿港昔日文風鼎盛的具體表徵。
  日治時期,日人於鹿港設立公學校,文開書院的講學活動被迫停止。此地一度還淪為日人的紀念堂,院內幾十萬冊的藏書散失無蹤。光復後,文開書院的建築因長年失修,又乏人管理,已經殘破不堪,民國六十四年的一場莫名大火,更將之焚毀殆盡。幾經鹿港有志之士走奔呼籲,催促政府重視文化古蹟的價值。目前的書院形貌,是在民國七十三年古蹟保護法通過後,依照舊觀重建復原而成的。
  文昌君  益增學子智慧
  儒家是鹿港文人非常景仰的思想,為了追隨至聖先師孔子,地方官民在清嘉慶十七年(一八一二),共同倡建「文祠」供奉掌管讀書求學問等事務的文昌帝君。
  文祠落成之後,鹿港最早的藝文團體「拔社」進駐,吸引許多文人雅士前來論詩評學。學子應試及第者,都要到此敬謁謝恩。每年春秋兩季的祭祀大典,全鹿港的讀書人都會參加觀禮,文祠等同於當時知識分子的精神中心。
  我記得我家姊妹們,只要是入學或初高中,乃至於大學考試,父親都會帶我們去文祠拜拜,祈求許願。孔子生日的那天,也要搶著去拔豬公的毛,以增智慧。
  由文祠裡面保存的兩塊古碑:「重修文祠」及「重修文武兩祠碑記」,可見在清朝時鹿港文祠很受重視,清政府曾多次重修整建。但日治時代,文祠的講學被禁止,祭祀活動也減少了,建築體因而日漸衰頹而至傾塌。直到七○年代才由政府開始修建,名列國家三級古蹟。
  關帝君  鼓勵文武雙修
  祭祀關帝君,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關公。以「義薄雲天」為處世精義的關公信仰,在台灣民間各地都非常盛行,鹿港的關帝廟被尊為「武廟」,和祭祀孔子的「文廟」並列,地位相當崇高。
  武廟約和文祠是同一時期建造的,也是由官民共建而成,地點選在緊鄰的設計,顯現文武雙修是人民共同的理念。鹿港民間意氣相投者常會到武廟來義結金蘭,早年這裡有很多修習武藝的高人,在此教授信徒與學生。
  武廟的香火一直很興盛,建築體當然就需要不斷的翻新修建,原來古蹟形貌的保存,自然也就少了很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