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廿五日起程去了香港,參加《老子道德經》國際論壇。這回大會先在西安召開了三天,再移到香港,一樣也召開了三天。參加的人士遍及兩岸三地以及海內外的教內高道、學者專家,總數千人以上。香港鳳凰衛視還特別與大會合作,做了一個「儒、道、佛三教對話」的現場播出節目。我參與了大會發言,也參加了儒道佛的三教對話。
大會發言,我提了《關於「新道家」與「當代意義治療」的可能性》,主要是將我這些年來,有關道家所涉及於現代化以及現代化之後所面臨之種種,提出了概括性的理解。我以為道家對於現代性所產生的執著性、染污性可以有著治療的作用。不論是「道家式的管理」、「道家與女性主義」、「道家與公民社會」、「道家與心靈環保」、「道家與生態保護」、「道家與永續經營」,這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的,而這些議題歸結來說莫不回溯到「天地有道,人間有德」的「道德」來。
「道」是總體的根源,「德」是內具的本性。所事所為能溯及於一總體的根源,此之謂「有道」;能依持於內具的本性,此之謂「有德」;如此有道、有德,斯之謂有「道德」。「道德」並不是一外在的規範,更不是強制的限定;「道德」是生長,是生命、是生活。「道生之、德蓄之」,這是生命在天地間的生長與生活。天地有道,人間有德,人以其德而參與於天地,天地以其道而下貫於人,如此「天地人」三才,通而為一,成了生生不息的道德世界。
這樣的管理是超越於一般管理之上的管理,是無管理的管理;這樣的女性主義是跨過了男權與女權相對抗,而上達於母性的女性主義。這樣的公民社會是依於一自發的、和諧的次序而具有調節力的公民社會。這樣的心靈環保強調的是「身心靈」通而為一,擺脫了世俗束縛,回歸自我,任化自然。正因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學習地的博厚,落實具體的生長;進而由此具體的生長而朝向天的高明,朝向普遍的理想;再者,這普遍的理想進一步朝向那根源性的總體;而此根源性的總體則朝向自發調節的和諧。道家當然是生態的保育者,強調天長地久,這更是永續的經營思想。
就如此,可進一步說儒家之強調「主體的自覺」,而道家則強調「天地之自然」,而佛教則強調「無我的自在」,三者和合為一,構建了華人文化傳統中的王道思想,參與到廿一世紀人類文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