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當久病的摯愛家人一旦情況惡化,要不要急救?要不要插管?面對生死之間的抉擇,對任何一位照顧者來說,都是天秤上的兩難。
作家瓊瑤在臉書以「背叛─別了!我生命中最摯愛的人」為題,敘述與繼子女間,為了是否讓平鑫濤插管意見相左,最終只能「含淚投降」的刻骨感受。文章PO出引起廣泛討論,因為發生在瓊瑤身上的親情掙扎、爭辯,無時不在醫院或一般家庭上演。
桃園市的吳老太太中風、失智多年,日前再度因肺炎發高燒送林口長庚醫院急救,經過搶救後,急診室醫師把她兒女拉到一邊,告知病人情況不太樂觀,若持續未好轉,要家屬決定是否要作插管、電擊等侵入性急救。
在場的四名兒女相互看了一眼,告訴醫生,若急救是無效的,只是讓媽媽身上再多條管子,還要遭受電擊痛苦,「變成是我們做兒女的不孝」,決定到時讓媽媽平靜、無痛苦地離開。
但當四個兄姐打電話給人在外地無法趕到醫院的小妹,小妹激烈反對,電話中哭著質問四名兄姐:「只要媽媽還有一口氣,為什麼不救?」
小妹是大學教授,了解醫界推動的安寧治療,但面對自己的媽媽,她不管什麼安寧不安寧,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只要可以讓媽媽留一口氣,做子女的就不能剝奪母親的生命權」。
原已達成「不急救、不插管」共識的四位兄姐,一時間被「這麼做孝還是不孝?」陷入兩難。天秤的兩端如何取捨?吳老太太最後脫險,但五兄妹之間對未來是否要放棄急救,依然沒有共識。
沒意識的病人無法表達自己要生要死,將生死交由兒女決定。還有人生病前交代「不插管、不急救」,但臨危時已無法言語,無法堅持自己的意願,只能任由家人在一旁吵鬧爭執,自己煎熬等待「宣判」。
吳老太太的女兒說,陪媽媽進出醫院多次,看到許許多多永遠沒有答案的「天秤兩端的掙扎」,讓人無奈。她說已經想好,等自己到了那一天,一定先把「生死文」寫得清清楚楚,註明「兒女們誰也不要囉嗦」,同時要求醫生不必問任何人意見,「以我親筆寫的這張紙為準」,人死為大,請尊重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