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修路修出考古大發現?中國大陸甘肅省鎮原縣的自然村在修路施工時,意外暴露出一處石窟寺遺跡。慶陽市鎮原縣博物館表示,根據窟龕形製和造像風格初步判斷,此石窟為北魏時期的佛教遺跡,其中二號窟造像為北魏「太和改製」實行漢化政策之前的樣式,要早於北石窟寺的開鑿年代。
北石窟寺始建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五○九年),現有大小石窟三百零八個,石刻造像兩千多尊,並有石碑、彩繪壁畫、墨書題記多幅,是甘肅省境內繼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後的第三大古代佛教石窟遺址。
推測分析 地質災害掩蓋
上月十八日,鎮原縣方山鄉蒲河村田園子自然村在修路施工時,意外暴露出一處石窟寺遺跡。鎮原縣文廣局接到當地政府報告,立即安排鎮原縣博物館業務人員配合工作,對施工現場進行了封鎖保護,並對施工中已暴露出的銅佛造像等單體文物及時收繳館藏。
省文物局及時委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趕赴現場主持搶救性發掘,並成立了由省、市、縣、鄉、村組成的考古發掘小組開展考古工作。除對施工中已暴露二個洞窟進行徹底清理外,又在遺址外圍勘察發現了二個洞窟。
田園子石窟,位於蒲河行政村田園子自然村蒲河西南二百公尺處的官路溝砂石崖面上。根據現場發掘地層、埋藏堆積特徵及對村民調查,了解情況分析推測,田園子石窟係開鑿使用一段時期後,石窟所在官路溝西側崖面上部,黃土堆積山體突發性地質災害,將洞窟一次性整體掩埋,直到修路暴露。
此次清理出土四個洞窟,其中二號、三號、四號窟均為佛窟。尤為重要的是,在三號窟內地面後期掩埋堆積砂土中,清理出土銅佛造像七件、石造像碑一件、石造像塔一件、佛像畫像石一件,五銖錢一枚。
瘦骨清像 漢化樣式佛像
發現的石窟除一號窟洞窟形製保存完整外,其它洞窟均坍塌十分嚴重,二號窟殘存部分穹窿頂,三、四號窟頂部破壞基本不存。各洞窟壁面造像風化嚴重,面目已模糊不清。
根據窟龕形製和造像風格初步判斷,此石窟為北魏時期的佛教遺跡,其中二號窟造像為北魏「太和改製」實行漢化政策之前的樣式,要早於北石窟寺的開鑿年代。三、四號窟造像為北魏晚期漢化樣式的「瘦骨清像」風格。
隨後,工作人員又新發現了三處北魏時期的小型石窟。這些石窟的發現為進一步探究蒲河流域佛教石窟的分布,以及佛教藝術的交流傳播提供了最新資料,同時也填補了蒲河流域佛教石窟考古工作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