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
你能想像一個來自夢裡的意象,竟然改變人生的抉擇?
「舉目四望皆是參天的大樹,滿地的落葉在腳下鋪墊,因移動而產生的沙沙聲在耳邊迴盪,宛若人語。毫無預警地,一隻蜥蜴躍進眼裡,動作靈敏迅捷,卻在即將離開視線範圍時停下腳步,回頭望向他一眼。」這是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授王智弘老師曾有的夢境,他就在參天的大樹裡醒過來,想著蜥蜴的身影,思緒在瞬間變得清明,那些曾經讓其猶豫的事情,驀然獲得解答。他聯想蜥蜴象徵著《易經》,這難道不是上天與自身的對話,藉此抒發未解的情緒?就這樣,他踏上輔導與諮商系主任的選舉,展開替大家服務的工作。
經過數十年的追尋、思考與沉澱,智弘老師深深相信,夢境是生命對自己的召喚,示現人生在世的價值與意義;上天給他工作崗位,就是希望他藉由自身的奮勉做號召,吸引更多人來響應推動輔導與諮商專業繼續向前行。他覺得,人每天醒來就會碰到倫理的問題,人在哪裡,倫理就在哪裡。智弘老師尤其關注專業倫理的研究與教學,並在彰師大擔任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主任委員,在從事助人專業倫理本土化的研究時,曾提出「助人專業倫理雙元模型」,既容納西洋倫理觀的核心觀念,更將中華文化中儒家倫理觀的「盡己與推己」的觀念納進來;不只重視外在客觀的倫理規範,更希望人能開啟「內在主觀的自我修養」。
智弘老師表示:「從事助人工作者,都應該首先展開『反求諸己』的自我修養,然後才能做到『推己及人』地善待當事人。」這是來自孔子的主張,孔子曾經跟子路有過一段對話:「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孔子覺得君子要懷著恭敬心來修養自己,接著才能安定別人的心,最後安頓天下百姓的心。當子路覺得「難道只有這樣」,孔子當頭棒喝表示,堯舜這樣的聖人都害怕自己做不到,如何能如此輕看這件事情。這段話也成為智弘老師提醒每位從事輔導與諮商工作者的座右銘。
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發展歷程裡,由本土心理學來到修養心理學,最具有意義的事情莫過於開始發展接受傳統文化陶冶的本土心理諮商,尤其任何助人工作者,都應該既有外在的專業倫理,更有內在的自我修養,才能在紛擾的世局裡不改其心安理得,對自己與他人做出精確的指引。古人心中如存有疑惑,都會去詢問智慧長者或社會賢達請求解惑,其實這就是一種諮詢;解惑者純然拿己身生命的成長經驗來安定當事人的心,這種來自傳統儒家的心理諮商,其實就是人與人間的心性互動辦法,透過彼此的會心獲致生命境界的超拔。
智弘老師期待,每個人都能看見令你安心的參天大樹,相互守望出一片茂密的森林。
二月二十日星期一早上8:05—9:00,陳復主任將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教育行動家」節目「幸福心理會客室」,邀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所教授王智弘老師暢談如何修養自我安其心的智慧,歡迎收聽FM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