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學年大學入學將試辦個人申請直接錄取免口試,計有清大等二十三校參與,有家長質疑是「開後門條款」,台大也憂心獨厚明星高中,但筆者不以為然。
大學校系是否該以面試取才?語文、傳播、教學、法律等相關科系或有必要,但難道不能上了大學以後再訓練?偏鄉學生會不會因為口才與應對能力的相對弱勢,而被摒棄明星校系門外?
據歷年資料顯示,不少學生在傳統上認定志願較前的校系中列為正取,卻在次級校系中備取甚至名落孫山。這樣的案例不少,顯見面試的信效度有待商榷,因為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教授只能問兩、三個問題,代表性及周延性均不足。而不少頂尖校系滿級分生過多,只得增額錄取,如果面試具備甄別評判的功能,又怎會分不出高低?一個欠缺鑑別度的工具何需抱殘守缺?
先前筆者有學生參加某國立大學資工系面試,教授先問他有何興趣,學生回答唱歌,結果教授竟然要求該生唱完一首歌後便結束面試;另有學生表示,面試時全體考生排排坐,由系主任簡介系所,完全沒讓考生回答問題,甚至表明最終的錄取結果端看學測成績,顯見許多校系以面試取才根本是虛晃一招。
建議大學檢視哪些校系必須透過面試取才,否則就不要濫用這項甄選工具,以免勞民傷財,成了顧人怨的「整人遊戲」。
鍾邦友(高雄市/高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