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芸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
方得契如如。 ──唐‧洞山良价
有一次在大陸參學,行經長江時,我忽然想起這首詩偈,正如當年洞山良价的「桶底脫落」,在佛門三十年後的我,確實也感悟到「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的慨然!
曹洞宗的祖師良价禪師,受具足戒後參遊十方,最初參訪南泉,又往溈山參靈祐,因聽聞南陽慧忠國師無情說法公案,未能究其微妙,良价便問靈祐「無情說法」的要旨,靈祐豎起手中拂塵,說:「會嗎?」良价未能契入,請老師為他介紹善知識,便往雲巖禪師處參訪。
良价見到雲巖,依前又問:無情說法,什麼人聽得到?
雲巖答說:無情說法,無情聽得到。
幾番問答,雲巖見良价不能打破黑漆桶,便豎起拂塵對他說道:聽得到嗎?
良价回說:聽不到。
雲巖便說:我說的法你都聽不到,何況是無情說的法?
良价仍不明白,再問道:無情說法出自什麼典籍呢?
雲巖回答:《阿彌陀經》不是說「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念僧」嗎?
良价終於有所悟,拜別雲巖,臨行又問:百年後,若有人問起老師您的情形,我該如何回答?
雲巖禪師看著良价,慈悲地說,但向他道「祇者是!」
行旅中,良价揣摩著老師這句「只是這個」到底是什麼蘊意?就在他過河時,看到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影子,頓然省悟了「只是這個」,於是道出一偈:「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祖堂集》記載:靈雲志懃初參溈山,聽聞其教示,晝夜疲於參究,如喪考妣,不能開悟。有次偶然看到春天的枝芽花蕊繁茂,忽然有所悟,欣喜而作一偈:「三十年來尋劍客,幾逢花發幾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五燈會元》提到宋代的青原惟信禪師有次上堂說法:「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這幾位禪師的悟道,同樣標誌了「三十年」,都不是一下就開悟的!
是的,三十年前的「我」,和三十年後的「我」,同樣還是「我」;但「彼我」已非「此我」,關鍵就在於三十年的悟道過程。
過去的祖師大德莫不經過千錘百鍊,才能聞到禪花的芬芳;才能依舊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才能「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各位,就「只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