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同漸消失 北京人好感嘆

 |2004.06.21
85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距離二○○八年北京奧運還有四年時間,在迎接奧運加速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北京四合院與胡同等代表傳統文化的建築,同時遭到加速破壞,關心文物史蹟的工作者感嘆,未來再怎麼留心,都找不到消失的老胡同。
北京民間團體描述「今天還在,明天就沒了」正是北京古都現狀寫照,至今被北京列為第一批共五百三十九個保護院落的四合院,至少有五十四個已經消失。
老一輩的北京人說,一九五○年代的北京,城池宮牆大抵仍維持環狀舊貌,六○年代起因修建地鐵等工程因素逐次拆除。
當時甚至還有人倡議拆除天壇、紫禁城,所幸未獲採納,但持續拆除古蹟、舊院落迄今未歇,已造成支離破碎的殘景,如今準備承辦奧運的各項動作,更使得古城的風韻蕩然無存。
配合舉辦奧運,北京必須興建國家體育場、游泳中心、北京射擊館、老山自行車館等場館,工程經費以政府和民間投資方式解決。當北京各方沈醉在為奧運準備,大舉建設之際,如何讓古蹟與現代化建設相容並蓄等問題,一一浮現檯面。
雖然去年八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及北京市委書記劉淇等人,曾特地查看北京四合院。
當時溫家寶強調,在加快舊城改造、改善市民居住環境的同時,更要保護文物和歷史遺產、維護古都風貌,但為數眾多的古蹟與傳統民居,在都市現代化過程中仍難逃拆遷命運。
北京市當局曾在二○○二年八月動工修繕改建,位於北京故宮東南側的「南池子」,將其視為本京市文化保護區第一試點。
「南池子」過去是紫禁城一部分,是官署與庫房用地,民國時期厚厚的隔牆被打開一個門洞,後來才發展成民居。
去年八月底修繕後已有部分居民回遷,建築採青磚灰瓦、坡屋頂傳統民居形式,並保留三十一處原有院落,以及九條胡同的整體格局。
北京胡同起源於元代,最多時達到六千多條。小羊圈胡同是老舍巨著《四世同堂》故事主要發生地,北京傳統建築急速消失,正如故事中的描述:「胡同口是那麼窄小,人們若不留心細找,或向郵差打聽,便很容易忽略過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