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楊玉欣(前立法委員)
執筆人:楊玉欣(前立法委員)
歲末年終,又是個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時機。自從今年二月卸任立法委員以來,我持續在為兩年後即將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相關配套與推廣工作而努力。當初立法時,經歷了重重難關,在無數次的溝通、協調、妥協與堅持中,因著對幫助病人善終的迫切想望,終於盼到了三讀的時刻。
然而,正所謂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的通過並不預示病人善終權的保障,如何讓整個醫界乃至於社會啟動對善終議題的重視與行動,是我不懈地想要著力的目標。
回想起來,儘管從立法至推動的過程幾經波折,我心中卻永遠充滿著感恩。每一步邁開向前,無不是因為有著某位前輩的理解、某位專家的支持、某位賢達的鼓勵。人們總說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就算是一切看似不順遂的境遇中,上天卻總是讓我理解到,所遭逢的一切高峰低谷、成功和阻礙的經驗,都是生命中最美的安排。
這個周末,我看了一齣電影,片名就叫做《最美的安排》。故事中的主角失去了罹病的六歲女兒,在極度的悲痛下封閉自己的世界。有天,主角提筆寫信給他人生中最重視的三個元素:「時間、愛、死亡」。在失去女兒之前,主角是叱吒風雲的廣告業主管,他認為廣告要能擄獲觀眾的心,關鍵就是掌握人們生命中「對時間的渴望、對愛的嚮往,與對死亡的恐懼」。
而在喪女之後,他埋怨「時間」帶走了摯愛的女兒、「愛」隨女兒離自己遠去,而「死亡」始終是那麼的無情。電影以特殊的安排,讓這三個元素現身說法,「時間」告訴主角,活著的每一天都是「時間」賜予的禮物,而深陷悲痛之中,是浪費了天賜。「愛」告訴主角,愛是從不消失的,因為「愛」存在於萬物,不僅在快樂中,更在每一分痛苦中。「死亡」告訴主角,應當捐棄對死亡的控訴,轉而留意周遭隨之而來,美麗的安排。
境遇是我們不能改變的,但是要走出悲痛或是負面的心情,從而看見所謂「最美的安排」,需要的便是滿滿的感恩心。儘管人生過關斬將的路往往孤獨辛苦,路程或許有荊棘、或許有坑谷,但一切險惡不友善的環境,都阻止不了我們選擇感恩的初心。就從最簡單的「時間」開始,當我們甦醒在陽光灑落的清晨,安睡在明月高掛的黑夜,每一天的平安,都值得我們感恩與慶賀。而讓每個生命都殷切期盼的「愛」,事實上不需外求,試著以充滿愛的柔軟之心啟動內在的泉源,以第一個去愛的精神面對每天接觸的人事物,這份能量便會開始流動,滋養自己,也滋養這個世界。
最後,深刻了解到「死亡」的必然性,把對「失去」的害怕轉化為對「擁有」的珍惜,讓自己充分活在時間與愛的恩寵裡,那麼有限的生命將更能激勵人向積極那方迎去的動力,克服每一道艱困的難題、體驗每一分安排的深意,譜出蕩氣回腸、婉轉動人的生命樂章。
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路,我們還在努力著。滿滿的感恩,獻給一路上遇見的所有人,也送給我自己。明年,還有更多的課題,等著我去學習與突破,而我也已經準備好,繼續以感恩心去看見與體驗,每一個最美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