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楊玉欣 立法院榮譽顧問
執筆人:楊玉欣 立法院榮譽顧問
來自越南的阿水,因跨國婚姻來台灣已將近二十年,隨著子女長大,終於有時間完成自己的人生夢想,持續半工半讀修完學分,希望能順利取得大學文憑。即便生活非常忙碌,得空時阿水會到政府機關擔任通譯與義工人員,服務跟她一樣來自越南的移民、移工。在旁人眼中和藹開朗,熱心助人的阿水,來台灣後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掙扎過程。
阿水新婚後與先生回到台灣,因為語言及文化隔閡,剛到台灣的前幾年無法順利與家人、鄰居互動溝通,時常發生誤會或衝突;再加上每天忙於照料家庭及幼兒,生活看似單純卻非常封閉沉悶。每當夜深人靜時,思鄉之情總會湧上心頭,一個人躲在被窩裡默默流淚,既懷念遠在越南的父母親友,更對自己孤立無援的處境感到失望和不安。阿水說:「若非為了年幼的孩子著想,我可能早就離婚回去越南了。」
某次偶然的機緣,阿水在路上拿到一張國小補校招生傳單,雖然來台灣前已經念完高中,但心念一轉,抱持著「去看看台灣的學校,把中文學好,說不定以後自己可以教小孩」的想法,阿水報名了補校,從此愈讀愈有興趣,從國小、國中、高中一路往上,意外地打開人生新視野。
在同班同學陪伴之下,阿水終於有了「台灣朋友」,漸漸感受到自己融入新環境;學校老師也引介擁有中越雙語能力的阿水到衛生所擔任通譯。「當通譯或義工有機會認識更多人,跟著姐妹們一起哭一起笑,生活變得豐富,也有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希望能拿到大學社工系學位,更專業地幫助其他新移民姐妹。」
來自中國大陸以及東南亞各國的婚姻移民,構成台灣社會近三十年來最主要的移入人口,他們離開最熟悉的環境,到陌生國度展開全新人生,堅強、勇感與決心是許多新移民的共同特質。儘管新移民在台灣努力打拚,政府也提供各類生活適應課程協助新移民順利渡過適應期,然而關於個人心靈成長乃至生涯發展至關重要的生命教育相關資源,至今仍極為匱乏。
許多婚姻移民來到台灣時都還相當年輕,卻必須立即面對新環境中因生活習慣及社會差異所帶來的文化衝擊,除此之外,婚後家庭生活的相處之道、為人父母的親職角色,乃至於個人生命願景及自我實現,新移民與其配偶都需要細膩的自我調適以及重構價值觀與文化體系。
許多跨國婚姻家庭始終無法找到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相處之道,最後黯然分離。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公部門提供的移民輔導資源,偏重於協助新移民建立與外在世界的互動連結,尚無顧及跨國婚姻家庭心靈層面的成長需求,也無法透過合適的教育學習管道,提供新移民建構人生各階段自我調適所必須具有的價值思辨能力。
近年來教育界愈來愈重視學生的自我探索及人生規畫,如何透過教育途徑引導學生建構正確的價值思辨能力,協助年輕人探索未來發展可能性,已經是社會有識之士倡議翻轉教育現況的核心目標。我們也應當重視,人生轉折及文化衝擊更甚於一般學生的跨國婚姻家庭,同樣需要生命教育的學習管道。
如何協助新移民本人或其配偶及其他家屬接納包容彼此差異,進而達到心靈層面的和諧自在,讓新住民在台灣安居樂業,實現人生理想與生命的完滿,生命教育是政府部門研擬移民輔導措施關鍵且迫切的一環。
此外,國人如何對待外籍移民也是國人生命素養的體現,同樣急待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