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祠儀仗隊官兵在前引導張龍光(中)等國軍遺族。圖/陳言喬
張龍光(右)今年得知殉國的外公李師謙早已入祀忠烈祠,昨與家族前往祭拜,忠烈祠軍官上前慰問致意。圖/陳言喬
【本報台北訊】國軍李師謙七十八年前戰死在長江上,妻女連他在哪陣亡、葬身何處都不知道,便抱憾過世,直到外孫張龍光今年透過忠烈祠網站,得知他葬在忠烈祠,昨天與二十五名遺族前往祭拜,「得知您的英靈已得到國家祭祀」,懸著的心終於放下,後代子孫以他為榮。
昨天是李師謙陣亡紀念日,張龍光與二十五名親人遺族到忠烈祠祭拜李烈士,忠烈祠官兵全程以隆重軍禮迎接,並向遺族慰問致意,過程中不斷有遺族哭泣。
祭告文說:「今天是您的後代子孫們第一次來到靈前獻花致祭,沒有人知道您是哪一天蒙難殉國,更不知道您葬身何處。感謝忠烈祠設立網站,才讓我們找到了您的牌位,得知您的英靈已經得到國家的祭祀,沒有成為於異地他鄉的孤魂野鬼,是受到國家隆寵入祀忠烈祠,德享尊榮。」
張龍光說,戰爭帶給整個家族無窮盡的傷害,一個人的變故,影響了全家族的命運;但沒有國,哪有家,這是時代的悲劇,他們承受。
李師謙是福建閩侯人,任海軍布雷隊電機副一職,民國二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於大陸湖北武漢葛店黃家磯長江水域,搭江貞艦布雷時被日機轟炸陣亡。他於民國五十八年奉核入祀享祭,但後代一直不知情。
張龍光說,從小聽母親李雪英述說,外公陣亡後,身為富家女的外婆沒有謀生能力,不得已把四名子女送出或賣掉;其中李雪英被賣到馬祖東引,當時十一歲,是島上少數會說國語的女性,加上曾受教育,長大後擔任小學老師,才勉強拉拔孩子長大。
張龍光是李雪英的長子,是知名電視編劇,曾以《巴黎機場》、《星星的故鄉》兩度獲金鐘獎電視劇最佳編劇獎;民國七十年代的《梨花淚》、《一縷相思情》、《又見阿郎》、《愛在夕陽下》等多齣電視劇也出自他手。
二弟張龍雲現為台北愛樂管弦樂團代理音樂總監、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小弟張龍德現任連江縣政府祕書長。張龍光說,他們兄弟如今小有作為,全拜母親重視教育之賜。
李雪英二十年前病故,她終其一生最大遺憾,就是不知父親魂歸何處。
前幾年,張龍光聽中山艦一名倖存官兵說,李師謙陣亡在武漢長江上;今年五月,張龍光兒子與姪子正巧到武漢,就在長江岸邊呼喊外曾祖父李師謙的名字;一個月後,張龍光就在忠烈祠網站找到了外公,並得知十一月十六日是他的殉國紀念日。
張龍光說,後代子孫都會以外公為榮。他並向與外公共同陣亡的同袍和所有先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