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台灣文學故事1941】 台灣的民俗學雜誌始祖——《民俗台灣》

文/何敬堯 |2016.11.14
2622觀看次
字級

文/何敬堯
一九四一年七月,《民俗台灣》推出創刊號,直到一九四五年停刊為止,一共發行了四十三期的雜誌。每一期雜誌五十頁左右,發行量大約是兩千冊,對於台灣民俗學的發展有諸多貢獻。

在一九四○年代,雖然皇民化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但這時卻有一些「不太合群」的日籍知識分子,彷彿背道而馳,在轟轟隆隆的戰鼓背景聲中,開展了一系列台灣風土民俗的研究工作,也奠定了台灣民俗學的基礎。

他們發行的月刊名為《民俗台灣》,從一九四一年七月推出創刊號,直到一九四五年停刊為止,一共發行了四十三期的雜誌。每一期雜誌約五十頁左右,發行量大約是兩千冊。

這分台灣民俗學始祖雜誌,最主要的催生者有四人:池田敏雄、金關丈夫、立石鐵臣、松山虔三。同時,這分雜誌也獲得了許多台籍文化人的支持,例如陳紹馨、黃得時,共同在報上署名發起,也有許多台籍作家在雜誌上發表文章,呈現了台灣族群認同的深化,許多台籍作家、藝文人士開始注重本土民俗,執筆撰文。雜誌的投稿撰文者來自四面八方,有學界人士、文學家、學校教員、地方仕紳等等,因此文章題材也極其豐富。總括而言,這分月刊廣博地介紹了台灣各地獨特的民俗風情,包含民間禁忌、神明祭祀、年節歲時、占卜咒術、俗信、禮俗慣習、俚諺、傳說故事、民藝戲曲等等民俗文化。

對於台灣民俗學的發展來說,《民俗台灣》有諸多的貢獻,例如,以台語文字來嘗試行文寫作,將民俗研究與方言結合,凸顯在地性。更重要的是,《民俗台灣》保存了大量的民俗資料,議題有廣有深,也會探觸到以往民俗研究未碰觸的主題,例如在民俗法術上,《民俗台灣》首次介紹了淨符、止血符等道家符咒,是這領域最早的開端。

以及,這本雜誌也藉由田調,蒐羅了一些散逸於街談巷說的妖怪故事,例如宮山智淵介紹了「金魅」這種奇異魔物,這種怪物是「代人做工的金魅,吃人的金魅」,傳說是一位被害死的查某嫺死後所變成,只要每年向這種魔物貢獻一名活人給祂吃,祂就會替人工作。

除此之外,關於「椅仔姑」、「關三姑」、「落地府」、「聽香」等等奇異的台灣占卜儀式,在《民俗台灣》中也有許多詳盡介紹。茲列出吳槐在雜誌中介紹的「聽香」儀式:

「元宵夜,獨自一人在神前燒香問卜。這時,要使兩個竹子或木頭做成新月形的卜具,這種卜具稱為杯筊,簡稱杯,又稱為杯錢。擲杯時,如果一陰一陽,則表示得到神明的認同。這時問者會順著香煙的方向聽到話語,最後再回到神前擲杯確認所聽到的話是否為答案。由於是使用香來行事,故稱此為『聽香』。」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便是《民俗台灣》獨一無二的插畫、美術設計,是這本雜誌讓讀者愛不釋手的特色。雜誌中的插圖有封面繪畫、小插畫、民俗圖繪、攝影等四類,其中最重要的畫師便是立石鐵臣,他出生於一九○五的台北城,是一名「灣生」(出生於台灣的日本人),他為《民俗台灣》繪製的三十七幅封面、四十多幅台灣民俗風景版畫,質優量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