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紐約時報》報導,二○一六年西方世界政治騷動一再發生,引燃這股動盪的,是強大的白人焦慮感。英國公投脫歐、美國政治素人川普意外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挪威、匈牙利、奧地利、希臘的右派民族主義崛起,背後的推動力量,均是這股白人認同危機。
這裡的白人不單指膚色,應定義為「族群—民族多數」(ethno-national majority),是一個團體的一部分,但這些人的外表、傳統、宗教、飲食方式是默認的標準模式。換句話說,根據潛規則,是一群長期被稱為「我們」,而不是「他們」的一群人。
這項「我們」的認同是支撐白人世界的最大支柱,但現今飽受威脅。專家同時認為白人認同危機是造成現今西方政治動盪主因 。
倫敦大學政治學教授考夫曼說:「它根本上是一個『我們是誰』的問題。這個國家一分子的定義為何?它是否不再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定義是族群多數?」
在西方的製造業與產業式微、許多工人階級城鎮沒落後,父母發現他們的後代不再擁有他們的機會,認同因此產生真空。
《紐約時報》報導,白人社會主宰地位和獨一無二的民族認同,已無法失而復得,除非接受這項觀念,白人認同危機可能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