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教育部長吳思華曾提醒一○五年九月台灣各大學新生總量,將從三十二萬人減為二十七萬人,讓部分大學與技職校院招生更加困難。
這些大學不一定是教育品質不好,有的只是創校甚短、或地處交通不便地區等因素所影響。因此,教育部呼籲在進入「後頂大」時代,每所大學都應發展成具有特色的大學。
少子女化浪潮是極其嚴酷且不容等待的事實。許多民眾甚至為教育主管單位遲遲無法端出有效解決方案,而感到不耐。因此出現許多退場學校的推測,其中尤以近日「台灣大學排名網」,發表〈你的母校溺水了嗎?二○一六大學退場名單預估排名〉的文章最受矚目。
該匿名報告根據政府公開的數據,導入推估模型,用淺顯的文字,進行國內大學排行,預估二○二○年可能退場的大專校院。這樣的舉措引發眾多討論與爭議,也造成若干學校的聲望受損;甚至因為該文章的匿名本質,導致學校訴訟無門的窘境。
這也顯示出政府部門對重大教育政策,如大學退場與轉型等的研究不足與論述欠缺等問題。尤其國內重大教育政策,缺少有力的長期資料與統計做依據,難怪民間與網民想要取而代之,卻因資訊不足與專業背景限制,以致出現上述足以影響社會觀感,卻稍嫌簡化的推論與退場名單。
無獨有偶,美國聯邦政府於二○一三年,計畫建立一套高教評比系統,將美國七千多所大學與學院逐一評分分類,藉此淘汰一些讓學生因高學貸而負債,與就業前景不佳的大學。
經過兩年激辯後,終於去年取消上述計畫,改由聯邦支助一個具有可信度、包括全美各大學四年平均教育花費、大學生畢業率,與畢業後工作薪資等資訊的網站,供大學生與家長上網搜尋。
更重要的是該網站目的不在於大學聲望等排行,而是務實地提供家長、學生所需的各種大學資訊,供每個人依照所需做選擇判斷。
儘管台美國情不同,但大學如何排行與如何退場,「解鈴人還是需要繫鈴人」。當務之急,除了應恢復全國人力供需長期追蹤機制外,教育部與就業部門,須及早建立各級學校數與科系等人才統計等大數據資料庫,公立與私立大學科系一起瘦身與退場。
期望上位者提供更科學化、系統化與透明化資訊,讓人民得以在選擇升學及就業間,有所依據。
周祝瑛(台北市/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