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衛福部推動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已十六年,目前國人註記率僅百分之一。死亡不可預期,傷病不一定循序漸進發展,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邱世哲指出,至今仍有許多民眾排斥談論生死末期議題,但即使未註記建議也須先思考疾病末期如何善終,註記後仍可以反悔撤銷。
健保署統計,台灣有二十六萬人預立並註記在健保IC卡上,近五年各年齡層註記人數皆有成長,以六十歲以上成長最多,但四十至四十九歲的中年人相對成長較緩。
「曾照護末期病人的家屬,較認同安寧緩和醫療。」邱世哲表示,一名七十幾歲的阿嬤,曾看先生被插管急救十分不忍,希望自己未來不要經歷相同的痛,也不要讓孩子為難,到底要不要救自己,而且多躺在醫院一天就多花一天的錢。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馬偕安寧病房護理督導李英芬指出,許多人認為生病了再思考善終即可,但生命變化無法掌控,只有事先自主選擇,才不會醫療無效時,把是否要維持生命的沉重課題徒留給家人。
邱世哲強調,安寧緩和醫療的重要精神,是優先考慮末期病人的生活品質,而非延長生命,因此會更積極在傷口照護、疼痛緩解、家庭關係、心理層次等,衡量如何提升患者的生命質量。若患者註記後仍想奮力一搏,可撤銷註記再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