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仍然在大力消費,不過他們愈來愈少購買服飾或電子產品,而是把錢花在娛樂、旅遊與健康照護上,從近來政府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得出這個趨勢。美國7月零售銷售僅與前月持平,百貨公司上季獲利也表現不佳,反映出消費者花錢的方式大幅改變。
近年來,消費者對服飾與家居產品的需求遠比經濟復甦時期降溫,也愈來愈常選擇以網路購物,親自登門光顧梅西百貨(Macy's)和Kohl's等傳統實體零售通路的時間愈來愈少,這類零售業者上季財報均呈現下滑。最新數據顯示,零售業目前僅占居家生活用品支出的一小部分,服務性消費則占個人支出的2/3之多。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綜合零售商、百貨業者與連鎖電子業者營收7月均見下滑,令整體零售銷售失色。儘管汽車銷售上揚1.1%、且包含亞馬遜營收在內的非店面零售銷售成長1.3%,當月零售銷售仍與前月持平於4577.3億美元。若扣除汽車銷售,零售銷售衰減0.3%,是今年1月以來最大縮幅。
美國大和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莫蘭指出,這可能暗示消費支出大步成長的狀態暫時停止,而非家庭縮手支出。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預期,美國本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將較去年同期成長2.6%,美國家庭自2009年底來,每季均擴大支出。
然而,自2000年至今,美國消費習慣出現顯著轉變,從商品漸漸轉向服務。零售諮詢業者顧客成長公司(Customer Growth Partners)總裁強森表示,上述轉變涵蓋消費者5%的支出,相當於每年6000億美元。
強森認為,這筆金額絕大部分流向健康照護、房租、學生貸款等無法控制的費用,「多數人別無選擇,一定得生出這筆錢來。」研究顯示,健康照護目前已占整體支出的20%之多,遠高於1960年的5%,到2025年時更可能提高至25%之多。
在非必要性支出方面,愈來愈多消費者甘願把錢花在旅遊與娛樂活動上。數據顯示,全美今年7月的旅遊支出較去年同期成長8.6%。旅遊業權威研究機構PhoCusWright副總昆比表示:「整體的娛樂需求相當強勁,但企業差旅需求正在減緩。」
不過,運動用品店、食品店、餐廳與酒吧的消費支出當月均呈現下滑,前景堪憂。麥當勞、星巴克等連鎖食品業者均表示7月造訪的顧客略微減少,因為雜貨店商品價格下降的幅度大於外食。溫蒂漢堡執行長潘尼格表示,消費者可支配所得緊縮,在低收入族群方面尤其明顯。
競逐消費者荷包的競爭日益激烈,也導致部分零售商開始縮編,例如梅西百貨今年稍早已關閉41家店面,計畫明年初還要再收1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