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美國大學新鮮人雖仍對人文學科感興趣,但膽敢選為主修的人卻愈來愈少,可能是受到父母親友、媒體、社會顯要的誤導,以為畢業自英國文學或歷史系,註定只能到學校教書、領取微薄薪資。
「人文科系無用論」正在國際間發燒。包括荷蘭、日本,去年大舉裁併大學人文科系,甚至引發荷蘭的人文學院學生遊行抗議,進而占領大學建築,逼校方讓步緩議;美國更僅剩一成大學生主修人文學科。沒「錢」途的人文學科該何去何從?
我國教育部、勞動部、財政部跨部會追蹤,發現人文學門畢業的學生,工作平均月數比其他科系短,三年內都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人只有兩、三成,工作穩定度低;且多半集中在批發零售業、製造業與教育服務業。
薪資部分,人文科系大學生畢業後三年,平均月薪三萬三,比最低的設計學門只多四千元。即使讀到博士,薪水也是所有學門中最低,平均月薪七萬元。
據喬治城大學教育和勞動力中心的研究,在二○一一年和二○一二年,經濟剛剛復甦,大學文科畢業生的失業率(百分之八點四)和其他主修,如資訊和數學(百分之八點三)、生物(百分之七點四)、商學(百分之七)和工程(百分之六點五)等相比,差別並不大。
人文學科畢業生的薪資行情差,也被過分誇大。科學、科技、工程或數學科系畢業生確實能拿到六萬至八萬美元年薪(約台幣一百九十至兩百五十三萬元),但人文學科的平均年薪也逾五萬美元(約台幣一百五十八萬元),足可過中產階級的舒適生活。
英文和歷史系畢業生的前百分之二十五,年薪比科學和數學系畢業生的平均薪資為高,而商學院後段的百分之二十五,賺的還不如主修公共行政的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