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第6軍團542旅的戰2營,於八月三十一日在北測中心實施戰車發砲測試時,竟發生砲管膛炸的情形,造成一名軍人受傷送醫;而對此不明原因的膛炸,雖未造成重大傷亡,軍方已全面停止射擊,並表示將進行檢測。
不論是砲彈或子彈,當其被正式擊發時,其中發射的彈藥會迅速燃燒並產生大量的氣體,以形成極大壓力用以推送彈頭順利射出砲管或槍管;但是,若氣體壓力超出砲身或槍枝結構的承受範圍時,此時就容易造成膛炸現象,非常危險。筆者服陸軍預官義務役時,擔任過兵器連的「81砲」排長,即曾目睹過「膛炸」事件,印象深刻。
部隊進行軍事訓練時,會造成砲管或槍管自行爆裂的原因很多。但一般而言,可歸類以下幾種原因:第一、武器內部鏽蝕,以致砲身受到重壓及撞擊後產生變型,使得彈頭無法順利離開砲口;第二、彈藥本身變型,容易導致欲發射的彈頭,卡在砲管中而發生自行爆炸;第三、人員操作不良,例如誤用其他彈藥,或是子彈根本尚未完全進入彈膛內,操作的士兵就提早擊發。
當然,除了上述原因外,尚有許多專業原因可討論(如金屬疲勞、閉鎖不全等);但不論如何,此次國軍部隊發生戰車自行膛炸的情形,都是個嚴重警訊。目前陸軍司令部已指示,所有同一型戰車全面停止射擊,並待專案小組查明原因,以上是正確做法。
然而,除此之外,筆者亦建議,未來我國軍更要從「人」(即士兵訓練是否確實)、「槍」(即保養裝備是否徹底),以及「彈」(即儲備彈藥是否過時)等三大方向,來全面檢視此事件,才是根本之道。
姚中原(台北市/前國防部戰略規劃司簡任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