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歲老翁盧其慎(前)照顧四十七歲患有多重障礙兒子宏達,接受居家醫療服務減輕負擔。圖/江慧珺
【記者陳玲芳台東報導】十三年前,男子盧其慎為了照顧罹患癲癇與腦性麻痺的長子盧宏達,放棄船長的高薪工作,與妻子從高雄搬到台東縣大武鄉山上居住,盧宏達定期療養、服藥,癲癇未再發作。幾年前盧母過世,盧父一人獨扛照護之責,感覺人生一片灰暗。幸有台東聖母醫院提供居家醫療照護和送餐服務,讓這對住在深山的父子,感受到「天使的溫暖」,灰暗的生命再現藍天。
四十七歲的盧宏達長期服用癲癇藥物,無法站立行走,輪椅代步,生活由父親盧其慎照顧,居服員每周一、三、五到宅服務;每周二由白永恩基金會接送至教會參與據點活動。
七十二歲的盧其慎,因椎間盤突出三次手術,身體活動度變差,妻子在世時,夫妻倆尚可輪流照顧兒子生活起居,妻子過世後,盧父獨自承擔照顧,體力每況愈下,少了老伴扶持,不知如何過下去?
去年底,盧其慎到大武衛生所就醫,告訴醫護人員自己的處境,衛生所轉介,由聖母醫院提供就醫、送藥等居家照護和送餐服務,身障者關懷協會也定期打電話到盧家關懷。
盧父原本必須到高雄取藥,七月開始接受藥局送藥服務,由聖母醫院居家醫療醫師到宅診療,方便不少。
護理師病患大小事都管
台東聖母醫院護理室主任蕭燕菁表示,護理團隊每周出勤服務至少三天,主要跑偏鄉,案家多半是連GPS都找不到的地方,護理師除了幫病患醫療與衛教,連病患家中發生的大小事都要管,也會幫忙媒合社福資源。
為盧家父子居家醫療照護的余尚儒醫師,原為社區診所基層醫師,滿懷理想與熱誠,從嘉義移民台東,加入聖母醫院家醫科團隊,積極推動台灣版「在宅醫療」,希望創造「連續性照護」模式。他強調,從日本經驗來看,建立「在宅醫療」體系,才是長遠做法。
健保署今年二月起,辦理「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鼓勵特約醫療院所組成居家整合照護團隊,由醫護人員就近至行動不便患者家中,提供醫療照護,強化醫療照護資源連結轉介,發展「在地化」居家醫療。醫務管理組組長龐一鳴指出,截至八月五日,有七十七個團隊、五百零一家醫事服務機構參與,照護人數二千六百七十九人,持續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