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小學堂
杜牧〈秋夕〉
圖/RM包
唐詩小學堂
杜牧〈秋夕〉
圖/RM包
文/章定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
今天章定老師要介紹的作品,是晚唐詩人杜牧的〈秋夕〉。杜牧出身官宦世家,是唐代宰相杜佑的孫子。雖然杜牧是宰相之孫,但父親在他十歲左右便辭世,家中少了經濟支柱,生活並不寬裕。
不過杜牧不因此而棄學,在少年時期,他便展露了政治上的卓越見識與抱負,也展現了他在文學上的高度才情,如他在二十三歲時寫成的〈阿房宮賦〉,以秦朝剝削百姓與奢靡貪逸導致亡國的史實,給唐代的統治者敲了一記「暮鼓晨鐘」,也讓他名動京城。
杜牧也是個風流才子,在揚州任職期間,常流連於酒樓,與紅粉知己吟詩作樂,或許因為如此,他對女子的哀怨情愁頗能揣摩與感受,也為女子們寫下一首首詩歌。今天要介紹的這首詩,正是杜牧揣摩失寵宮嬪的心情,將他們失落的心聲化為文字,現在就讓我們來欣賞它吧!
第一句「銀燭秋光冷畫屏」,用外在環境事物來烘托詩中女子的遭遇與心境,銀白色的蠟燭流瀉幽冷淒清的燭光於地上,圖案繽紛的屏風在這樣的夜晚顯得淒冷。正是一個「冷」字,道出了失寵宮嬪不得寵的境遇。
百無聊賴的秋夕,她只好拿著團扇,追逐飛舞流動的螢火蟲來排遣時光。杜牧將詩作中女子追逐撲螢的畫面,以「輕羅小扇撲流螢」一句來刻畫,讓我們可以生動的看見女子拿扇撲螢的鮮明畫面。
最後「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這兩句我們可以知道,秋夜漫長的夜光,對女子而言是難以輕易打發的,於是她在沁涼的石階上躺臥,在冰冷如水的秋夜裡,獨自一個人仰望天河上方的牽牛與織女星。
杜牧並沒有說明女子仰望牽牛與織女星的用意,但是這廣為人知的神話故,讓我們多少能看出一些端倪。牛郎與織女是人類與仙女相戀的悲劇故,最後兩人被天帝拆散;但是由於他們對彼此的情意真摯,讓天帝也不得不動容,於是允許每年七夕時分(農曆七月七日),能在天河處相會。
這個有名的七夕故,或許也能反映失寵宮嬪的境遇,牛郎、織女起碼一年能夠見到彼此一次,但是失寵的她們,又該被冷落到何時才能見到心儀的帝王呢?
杜牧高超的寫作手法,讓我們能貼近失寵宮嬪的心聲,並從中為她們掬一把同情淚。小朋友們讀完了這首詩,是不是也能感受詩中主角當時的心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