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歐洲央行兩年前開始推行負利率,盼鼓勵民間支出;日本央行今年二月也跟進。但德國及日本的儲蓄率卻反而增加,不屬於歐元區但落入負利率的瑞士、瑞典及丹麥,儲蓄率更達空前新高。令人不禁懷疑,這個政策是否適得其反。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初步調查,德國家庭儲蓄率去年升至百分之九點七,創二○一○年以來新高,預期今年將攀上百分之十點四。日本央行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日本家庭持有的現金及存款較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一點三。OECD預估,瑞士、瑞典、丹麥及日本今年的儲蓄率,依序將衝上百分之二十點一、百分之十六點五、百分之八點一及百分之二點一。
此外,去年德國家庭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由二○一三年時的百分之五十五點四略降至百分之五十四;瑞典的比率也下降,丹麥及瑞士則相對持平。
民眾恐慌 負面效應浮現
《華爾街日報》報導,低利率會造成存款及公債等安全資產的報酬不佳,照理應該鼓勵民眾消費及企業投資。但經濟學家指出,負利率會帶來非計畫中的負面心理效應,引發民間對於經濟成長前景及央行掌控能力,產生恐慌,反而是提油救火。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跨資產策略師Andrew Sheets表示,央行採行前所未有的負利率貨幣政策,實際上打擊民間信心,而「人們只有在對未來有信心時,才會擴大借貸及支出。」瑞典銀行SEB首席外匯策略師Carl Hammer 也指出,負利率對消費者釋出的訊息,是「這是危機下的措施」。
例如五十四歲的德國女士霍夫曼,在二○一四年六月聽到歐洲央行將利率砍至負時,認為這個舉動「瘋了」,她並立即減少支出、囤積更多現金及黃金,因為「現在得存更多,才有足夠的錢退休」。東京小販Tatsuro Takahashi 也表示,無論利率是否更低,都不會刺激他借更多錢來拓展業務,因為「風險變高了」。
德國工業氣體供應商Messer財務長Hans-Gerd Wienands直言:「這個奇怪的負利率政策,並未吸引我們擴大投資,反而釋出經濟情況並未改善的訊息。」他們將今年投資占營收比率,由二○一○年時的逾百分之二十砍至百分之十二點五,但同時也減輕債務。
事實上,歐洲央行執行董事Yves Mersch今年六月時已預警,負利率可能會引發民眾囤積更多資金,因為現在得存更多,才能在相同時間內累積到同樣多的財富。根據該行數據,歐元區存款的利息所得,如今處於二○○○年來最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