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夜雨 上

陳慶瑞 |2016.08.03
1165觀看次
字級

梅雨,終於在這端午時分,獨自演奏了一夜綿綿的雨音饗宴。而我也如同在童年故鄉的瓦頂下夜眠一般,靜心地聆聽這來自宇宙間的天籟抒情。雨還在下,落滿一湖煙,斷橋絹傘,黑白了思念。
此種梅雨綿延雨聲迴盪的場景,雖不若《映象西湖》舞台劇,那樣的跨越時空千年,那般的纏綿悱惻,但是那股油然而生的無盡鄉思與親情,卻總是在我的心靈腦海之中,不斷地徜徉、縈迴……
今年梅雨,姍姍來遲,它跨越了五月的殷殷期盼,來到了六月「芒種」節氣過後的端午時分。雖然,因緣業已悄然延後,但總算還是給了那些翹首盼望的人們,一個美麗的意外結局。
淅淅瀝瀝的雨夜,夾雜著撒豆般的叮叮咚咚聲響,在這富有節奏幻化的大地演繹之中,不僅袪走了白天豔陽的暑熱,也帶來了一段悠遠綿長的童年記憶。
五十多載的人生歲月悠悠,數不清的夢中鄉情綿綿,在這氤氳縹緲的過往雲煙裡,尋覓摭拾幾許童年故園的芳蹤。驀然回首,往事歷歷,只是對那已經逐漸從記憶中遠去的故鄉倩影,還真有著一番「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無奈與感嘆。
固然,這記憶中的童年家園,早已隨著農村現代化的腳步,消失得無影無蹤。然而,不論新式的現代建築是多麼堅固、華麗,似乎仍然比不上從前那種由茅草和紅瓦土牆所建構的房舍之家,那般的溫馨怡人,那樣的富有人情味。雖然在那個時候,對於颱風的來襲,內心總是忐忑不安、徹夜難眠;在大雨傾盆之際,還得找來鍋碗瓢盆,迎接那些由屋頂落下的雨水。
多次返回家鄉故園,來回漫步於新屋周遭,片片記憶,總會在腦海不斷翻騰,企求從眼前的現實環境之中,尋覓幾許過往的蛛絲馬跡。只是很遺憾的,那曾經記憶雨聲的瓦房,已完全從視野中消失,不留任何的半磚片瓦;而那一面記錄著童年榮耀,貼滿獎狀的客廳牆壁,也早已羽化成了塵土。只留下三張當時從粉牆匆匆撕下的殘缺獎狀,見證著這段親自走過的童年歷史時光。
總是惦念著這棟曾經陪我成長的竹造家園,已記不清有多少次在恍惚的夢境之中,於傍晚和深夜時分,前去關上大廳通往後院的木門。
依稀還清晰地記憶著這扇木門並不很牢固,所以得特別謹慎予以拴妥,以防宵小的趁機侵入。甚至有時還會用木頭和犁耙予以支撐擋住,尤其是在那颱風即將來襲之際。
雖然這個地方,只是存放著餵豬用的甘薯簽,以及一些犁田的農具而已。當然,牆壁上頭還會掛著幾頂斗笠,以及幾張穿起來有刺刺感覺的蓑衣。雖然它穿起來有些笨重,卻很溫暖、透氣,和現在流行的塑膠雨衣,那種雨天冰涼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這蓑衣的造型分成上下兩截,就如同「斜風細雨不須歸」以及「獨釣寒江雪」畫面中,扁舟漁翁垂釣時所穿著的那樣。
在那經濟情況欠佳、物質環境缺乏的情境下,屋後所種植的兩大叢刺竹,自然成了我家建築房屋和搭蓋棚架的支柱來源。依循著時序遞嬗,刺竹總是生生不息,竹筍會不斷從土中冒出。為了穩定竹子的數量來源,父親不僅從來不曾挖取竹筍食用,而且還會為它們添加泥土和灰燼。也因為竹密葉濃,那高高的竹梢,經常吸引著鳥類在此鳴叫和築巢,繁衍生命的下一代。
面向此一竹林斜影的綠意場景,倒使我想起了「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那句話來。自然界的氣度與寬容,著實值得同樣居處於大自然之中的人類,細細的品味與省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