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基酚(NP)和雙酚A(BPA)是環境荷爾蒙的一種,如胎兒暴露在較高濃度環境時,新生兒會出現體重較輕及頭圍略少情況。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國內食物壬基酚和雙酚A的檢出率高於德日,研究團隊發現,如胎兒暴露在較高濃度環境時,新生兒會出現體重較輕及頭圍略少情況,但對新生兒生長影響,還有待後續研究。
壬基酚(NP)和雙酚A(BPA)是環境荷爾蒙的一種,在科技部經費支持下,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陳美蓮與台灣大學、聯合醫院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從公共衛生與國民健康的角度進行跨領域整合研究,探討壬基酚與雙酚A等對健康效應及風險推估。
陳美蓮表示,除食物之外,團隊研究也發現,各種市售飲料、飲用水、瓶裝水、免洗餐具、室內灰塵等均含有NP和BPA,提醒民眾應盡量減少使用塑膠容器,尤其是使用溫度愈高,溶出量愈高。
值得注意的是,陳美蓮指出,研究團隊針對北部地區162名孕婦進行研究,發現孕婦產前暴露在較高濃度壬基酚環境時,頭胎新生兒較易出現「又矮又輕」的情況,不僅體長較短風險高出9倍,體重也略輕約182公克;若孕婦產前讓胎兒暴露在較高雙酚A環境,新生兒平均頭圍也少0.37公分。
不過,研究團隊成員之一、台北市聯醫婦幼院區小兒科及新生兒科主治醫師王培瑋表示,雖然這些新生兒有體重略輕、頭圍略小的情況,但新生兒出生後都是健康,至於高濃度NP、BPA對新生兒後續影響為何,還有待相關研究進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