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交大教授梁世佑日前在臉書貼文,有名學生為了考研究所,想技術性延畢,特別傳訊提醒教授,希望教授「當」了他,訊息一出引發熱議,不少網友直呼「扯!」不過延畢情形在大學確實愈來愈普遍,教育部統計,學士班延修人數逐年增加,一○四學年度就有四點五萬人,比率達百分之十六點五。
教育部指出,大學生輔系、雙主修風氣漸盛,每學期有一萬多人次,部分學生因此延長修業年限。另外也有些學生是因成績不理想或技術性延畢。依統計,近十年來延修生人數幾乎逐年上升,九十五學年度時僅三點三萬人,一○四學年度已達四點五萬人。
台大應力所教授王立昇表示,以前他念大學時,九成學生都準時畢業,延畢生是少數,但台大現在每年延畢生幾乎都占三分之一,相差很多。
覺得沒學到一技之長 難免慌張
王立昇觀察,上一世代經濟正起飛,大家那時都想要趕快畢業、出來卡位找好工作,也造就了這一代家境較優渥的環境,學生較無出社會的壓力,可以有更多時間去多元嘗試,例如不少學生會在大學期間出國交換,或選擇輔系、雙主修,自然無法如期畢業。
不過,王立昇也擔憂,學生多元嘗試的背後,凸顯台灣教育在大學以前沒有讓學生適性探索的機會,學生都到大學才開始思考自己的性向;此外,以前大學生只有二到三成,多數都是技職體系學生,出路明確,但現在滿街都大學生,很多學生四年讀完,還是覺得沒有學到一技之長,對於未來難免會慌張,想著要繼續讀研究所,或留在學校多修點課。
緩一緩進職場 認識自己再決定
政大社科院余姓畢業生當初延畢一年,根據她的觀察,身邊很多同學延畢,除了不希望把課排的太密集、有多點時間嘗試不同領域課程外,她也坦言,雖然科系看起來出路選擇多,但反而容易摸不清方向,隨便找工作當然容易,但還是希望能找到一條長遠道路,「不如緩一緩,更認識自己之後再決定。」
王立昇認為,教育不需要逼學生進入社會,但要輔導學生早一點找到自己的性向,若學生都愈來愈晚進入職場,社會勞動力將逐漸減少,是整體國家人力資源問題。
梁世佑認為,學生有時不願離開校園,是對未來有太多擔心,擔心找不到工作、考不上研究所,想要有更多時間準備,但這樣的心態等於預設了困境,反而綁住了自己的腳步。
不過政大法學院副教授劉宏恩認為,延畢本身不是太大問題,台灣高中教育是失敗的,沒有讓學生好好思考自己的性向,很多學生考上大學後才摸索,多花點時間輔系、雙主修或多修課、轉考不同科系研究所,緩緩腳步思考自己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