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的印記(上)

文與圖/西零 |2016.05.18
3316觀看次
字級
許多年過去了,重回舊地,高行健與我彼此拍個照片留作紀念。圖/西零
許多年過去了,重回舊地,高行健與我彼此拍個照片留作紀念。圖/西零
許多年過去了,重回舊地,高行健與我彼此拍個照片留作紀念。圖/西零

文與圖/西零

巴黎有一條美妙的綠蔭道,是用廢棄的老電車軌道改造而成,長達四、五公里。這條長滿花草樹木的道路,穿過半個城市,是巴黎人散步的好地方。有段時間,高行健準備畫展,連續緊張的工作之後,想出去走走,我們就想到了這條綠蔭道。

先到了里昂火車站,高行健看見老火車站建築上的雕塑,十分興奮,不時拍照,這才想起他自己在這附近住過,對地址的記憶已經模糊,就在路邊找人問詢,遇到一個小店老闆,熱心指路。

我們繞了一大圈,這才找到了科薩提耶街。街口兩側各有一個咖啡和餐館,整條街一共只有二十五個門牌。十八號是一扇深紅色的木門,石頭建築,上面刻有建築師的名字,還有建造年代一八六九年。二樓的窗台上開滿鮮花,那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高行健初到巴黎的落腳之處。

街的盡頭是一個小廣場,一個古典噴泉向空中噴出水花。噴泉的四周花草圍繞。一旁綠色路椅上,坐著三兩個退休老人,好奇看著我們,不知這兩個亞洲人在尋找什麼。廣場雖小,向四面輻射出條條道路,視野一下變得十分開闊。

我們又回到街頭的咖啡館,在露天的紅色皮椅上坐下休息,喝咖啡。高行健回憶起過去的事情,說:「那時我剛剛到巴黎,找到這處房子,有了自己的空間,沒日沒夜寫《靈山》。窗外,從深夜到凌晨,街上過往車輛的聲音聽得清清楚楚。可是我已經記不清這街景了。那時只是寫作,沒有心思出門走走,更別說享受巴黎。」

以前,高行健是一個不知道享受的人,在時間上特別吝嗇,吃完飯,放下筷子就工作。「簡直像是虐待自己。」我說。

「在大的社會背景下,一些事情似乎無法預料,命中註定,但是,一個人還是可以朝著自己的目標,按照自己的意願,走出自己的路。」高行健說。

當時高行健得到德國一個基金會和法國文化部的邀請,於是,向他工作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請了一年的創作假,先去了德國。

曾任法國駐華大使的馬騰先生是高行健的老朋友。他親自開車到德國邊境,專程接高行健來法國。高行健本打算在巴黎寫完長篇小說《靈山》就回北京;沒想到,從此再也沒有回去。我也一樣,在巴黎已經二十多年了。

我記得上大學的時候,讀過一篇文章,講到法國作家司湯達,說他墓碑上刻著「米蘭人,活過,寫過,愛過。」我驚歎不已,世界上竟然有這樣的碑文,精煉、精闢、精采,還是用義大利文,而不是法文。

其實,司湯達是法國人,也是十九世紀法國文學的傑出代表。他母親有義大利血統,在他幼年時就去世了。他年輕時代曾在義大利讀書,熱愛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晚年也生活在義大利。法國人不會說他不愛國。對他們來說,司湯達是一個深愛義大利的法國作家,沒有什麼不好。司湯達一八四二年去世後,這塊碑就立在巴黎的蒙巴納斯公墓。

此外,他還有一句驚人之語,說:「我將在一八八○年被人認識,一九三○年被人理解。」這兩個年代分別是他死後的第三十八年和第八十八年。不過,他生前已經是出名的作家。這裡要說的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時間概念,「認識」和「理解」也不是一般的意義。偉大的作家總是走在時代之前,同時代人可能難以接受。對於必然要忍受的寂寞和孤獨,他心裡非常清楚。

不要說「愛過」、「寫過」,僅僅一個「活過」,已經讓人羡慕不已。

我們繼續散步。這一部分的綠蔭道是在廢舊的高架橋上,下面的橋洞已經改建成商店。高架橋上的散步道有一、兩公里長,兩側長滿茂盛的綠色植物,很多地方玫瑰花盛開。在城市上空散步,感覺尤其暢快。陽光燦爛,走過兩個小公園,從橋上看到很多人躺在下面的草坪上晒太陽,好生愜意。之後,綠蔭道變成了隧道,我們也就從城市上空走到了地底下。高行健又問路,一個女人帶了個一歲多的小男孩,像是此地的居民,回答認真又仔細。然後,正牙牙學語的小兒,還向高行健招手說:「再見——」

走出隧道,兩旁樹木森森,十分幽靜,散步道的地勢依然很低,如同幽谷。我們走上高高的石梯,這才到了大街上,左右張望,找我們曾經住過的地方,地鐵站對面,一座現代樓房,離民族廣場不遠。高行健在這棟房子裡寫了短篇小說《瞬間》。

那時我在找工作,也想寫作。小公寓的客廳和臥室相通,沒有門,高行健用一個大板子隔出兩個空間,這樣兩人各處一方,互不干擾。

我們從窗口看到街對面有個職業介紹所,幾個人在門口排隊等待,看上去垂頭喪氣,有點像潦倒青年,手裡都拿著一個資料夾。高行健鼓勵我:「別怕,加入到他們的行列裡去。」我果真去了,向陌生世界邁出第一步,手裡也拿著一個資料夾。

許多年過去了,重回舊地,高行健要給我拍個照片留作紀念。我們過了街,在人行道上徘徊,並沒有看到那個職業介紹所的招牌。我走近一道關閉的鐵柵欄,裡面是一道玻璃門,感覺似乎有點印象,忽然看見玻璃上貼了一個告示,說從二○一三年起,職業介紹所已經搬遷到另一個地點。「找到了,沒錯,就是這兒!」我大聲說,心裡對這個地方充滿感激。

在這裡我上過非常重要的一課,主題是——生存。這是一切的前提。我以前一直以為,一個人只要擁有內心世界就可以擁有一切;到了人生的大課堂裡,才明白,這個想法雖然沒錯,也不算完全正確。

後來,我去一家公司工作。之前,我最害怕數字,這一回為了生計,一頭紮進了數字堆。當時英國導演彼得·格林威的一部電影在坎城得了獎。我跟朋友們一起去看過。時隔太久,電影講的是什麼,我現在已經差不多忘光了,但是片名一直記得很清楚,叫作《淹死在數字裡》。那時我成天向電腦輸入無窮無盡的數字,就差點淹死在數字裡。不過,出乎我自己意料的是,在這方面,我竟然可以做得又快又好。

那段時間除了工作,也看書、看電影、看藝術展、看戲,會朋友,眼界大開;許多事情聞所未聞,讓我很想記錄一下自己的感受;不過,有時候,也想什麼都不做,只是享受清靜自在的時光。(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