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懿慈的樂觀感染兒子陳又維,母子所到之處充滿歡笑。
圖/李承穎
【本報台北訊】一場嚴重車禍,讓陳又維在出生五個月時就成為「沒左腦的人」;他幼年時常失禁、右半邊肢體行動困難,不斷的苦難讓他有「不該存在這世界」想法,還好母親耐心陪伴,讓他勇敢地活著。二十八歲的他,在母親節前夕拍紀錄短片感謝母親,並抱著母親說:「媽咪,我愛您。」
一九八九年,魏懿慈抱著兒子陳又維過馬路時被車子撞飛,母子雙雙送進手術房;魏懿慈手術後醒來,發現兒子為了保命,左腦被切除。由於左腦掌管語言及右半身運動神經,醫生悲觀地說「孩子可能永遠無法講話」,但魏懿慈不信沒有奇蹟而四處求醫,甚至遠赴美國就診。
失去左腦的陳又維,除了生活不便,在學校還因此成為被霸凌對象;魏懿慈為了讓他受更好教育並遠離不友善環境,在小學時把他送往紐西蘭,國中畢業又獨自到美國求學。
堅強母親無暇悲傷
「過去我總覺得不該存在這世界」陳又維說,他自責因為自己的病害爸媽壓力大到離婚,一度行屍走肉,直到返台跟母親一起生活,才慢慢變得樂觀。
「我是個來不及悲傷的人」魏懿慈說,她很少自怨自憐,直到有次看到一位母親奮力抱起腦性麻痺的孩子,坐上玩具火車,那一幕,讓她想到平常照顧孩子的艱辛,使得堅強的她突然淚崩。
魏懿慈回憶,兒子幼年時常失禁,她一度懷疑兒子是故意的,直到兒子十五歲時說「我終於可以控制了」,她才知道誤會兒子了。每每想起這些往事,魏懿慈都忍不住哭泣,「即使是兒子身邊最親近的人,也無法體會他受的苦…」
扭轉兒子負面思維
如今,母子就像多年好友,所到之處充滿歡笑,魏懿慈還告訴兒子「一些磨難就當上輩子欠的,這輩子好好償還。」逐漸扭轉他的負面思維。
陳又維返台後儘管已二十四歲,但母親鼓勵他繼續念書探索自己,他進入大同大學媒體設計系就讀。在母親節前夕將自己的故事拍成紀錄片,除了當畢業作業,也是送媽媽的母親節禮物。
現在,陳又維每天都要抱著母親五分鐘,告訴她多年沒親口說的「我愛妳」,感謝她的養育之恩,就算母親總是笑說「很煩」,「但一定要纏著媽媽,及時表達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