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堂課》改編自法國暢銷小說《那就十月十七日吧!》。作者諾愛拉把思念媽媽的心情、媽媽一生的生命熱情書寫在這本書裡,當作自己的療癒過程。圖/天馬行空提供
文/吳孟樵
《最後一堂課》改編自法國暢銷小說《那就十月十七日吧!》。作者諾愛拉把思念媽媽的心情、媽媽一生的生命熱情書寫在這本書裡,當作自己的療癒過程。她的媽媽蜜海兒是助產士,是社運工作者,也是「爭取死亡尊嚴權利協會」(簡稱ADMD)的成員,兒子還是法國總理李歐奈爾.喬斯潘。因此,當蜜海兒於二○○二年去世時,是轟動法國的社會新聞事件。
看法國片《最後一堂課》(The Final Lesson)探討真實、溫馨、傷感、又極為體貼地面對生命的議題,會讓人想起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以及自己的臨老狀態。
九十二歲老人瑪德蓮可以獨自上街、開車……但隨著年紀增長,開車對她來說,變成一件令人驚駭、也惹路人不耐的事。九十二歲生日這天,她到女兒家,兒女孫輩全到場為她慶生,她卻在餐宴上嚴肅地宣布自己即將告別人世的日期。無人認同她的想法,餐會不歡而散。
曾擔任助產士的瑪德蓮,長年從事社運工作,她以堅定的語氣對兒女說:「我在三十年前就跟你們討論過了。」
兒子暴怒,認為是老人憂鬱,吃吃藥就可以了。女兒是老師,理解媽媽的想法,但還不到可以將媽媽放手的程度,她要兒子讓出房間,她得把媽媽接回家照顧。但媽媽不肯!電影畫面,時而顯現女兒幼童期,媽媽一臉燦笑,抱著她解尿。她始終害怕失去媽媽,現在依然如此,她將這感受告訴了媽媽。
外孫是個有理想和夢想的學生,他認為爸媽應該尊重外婆的決定。但當他與媽媽某晚進入外婆家看到外婆昏倒在洗手間地板,驚嚇地不知所措,他才知道自己也不想失去外婆。為了外婆的事,家人之間有點小爭執,大家都在與老人的生命期在拔河,各有立場。但,他們都不是老人啊!
死亡並非終點
這位九十二歲的老人沒任何病痛,她只是老了!穿著大衣爬樓梯,喘著氣,要女兒幫忙她脫下外套,因為外套太重了。這是很寫實的描述。有誰能明確地知道穿在身上的衣物,也會是種不堪負荷的重量。女兒帶媽媽到商店買衣服,媽媽在更衣室內睡著了,還來不及換衣服,一件件的衣服連著衣架還在她手上。女兒這才逐漸理解媽媽的想法與決心。
瑪德蓮那次昏倒後住院,外孫體貼地為外婆清潔廚房,隔床的老人與瑪德蓮談到生病的心情,瑪德蓮告訴他可以向哪個人權單位求援。她甚至在醫院外適時地協助非法移民的孕婦在戶外順利生產,新生的、還連結著臍帶的嬰兒就像是生命的循環。
非洲裔對生命的開放想法與熱情,是這部片裡的太陽。鄰居非洲裔男子在瑪德蓮爬不上樓梯時,輕快地抱她上樓。非洲裔女子維多莉亞為瑪德蓮處理家中清潔事務,也深懂老人心情,愉悅地談論死亡並非終點。死亡後,可以是空氣、可以是家中水龍頭流動的水、可以是家中的物品……
瑪德蓮認真地對待自己的身後事,她把值得紀念的小物件,以包裝紙或包裝盒一一包裹起來,貼上自黏貼紙,標注是給哪位家人、哪位鄰居、哪位朋友。也讓女兒穿上她年輕時美麗的紅洋裝一起在家中跳舞、吃飯。
用心的女兒陪著她,開車載她去與初戀情人道別。初戀情人九十三歲了,日日給她情書。這天,紳士老人筆挺地在莊園門口等候她們。瑪德蓮的心願逐漸成形,也是她決定處理掉老爺車的時候了。
象徵生命自在
《最後一堂課》改編自法國暢銷小說《那就十月十七日吧!》。作者諾愛拉在大學任教,作品曾獲得法國龔固爾小說獎。她把思念媽媽的心情、媽媽一生的生命熱情書寫在這本書裡,當作自己的療癒過程。她的媽媽蜜海兒是助產士,是社運工作者,也是「爭取死亡尊嚴權利協會」(簡稱ADMD)的成員,兒子還是法國總理李歐奈爾.喬斯潘。因此,當蜜海兒於二○○二年去世時,是轟動法國的社會新聞事件。
八十幾歲的演員瑪蒂.薇拉隆加飾演瑪德蓮,她原本是鋼琴家。女兒由桑德琳.波奈兒飾演,可在多部法國片裡看到她的演出。
片尾是瑪德蓮年輕時期在後院晾衣服,跳躍而起的身姿與笑顏,象徵生命的無有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