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明
中國的文字是先簡後繁,先秦之前在還沒有「曝」字時,是以「暴」字來表達的。例如《周禮.天官.染人》︰「染人掌染絲帛。凡染,春暴練,夏纁玄,秋染夏,冬獻功。」講的是染人的任務︰春天得練煮、曝曬絲帛,夏天須染黃赤色與淺黑色,秋天要染彩色的,冬天便獻上染好的絲帛。
《周禮.冬官考工記. 氏》︰「湅絲以涗水,漚其絲七日,去地尺暴之;晝暴諸日,夜宿諸井。七日七夜,是謂水湅。」這裡進一步講到練絲十分詳細。
到了秦二世時《戰國策.燕策.趙且伐燕》︰「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這是「鷸蚌相爭」的淵源,首度出現「曝」字。自此之後「曝」字就正式取代「暴」字作「曝曬」專用詞了。
回到佛經裡用「曝」字,首推東漢安世高翻譯《一切流攝守因經》:「令得瞻者堅者精進方便者,所求未得精進不可中止。便行者比丘,能忍寒熱飢渴蚊蚋風日曝令止。」此勸勉比丘以忍斷惡法,發大精進力,令得高瞻遠矚者心意堅定者精進隨宜者,未達目標不可中止精進。此便於修行之比丘,能夠忍受得了寒熱、 饑渴、蚊蚋、颳風、曝曬,均令自心止如鏡照。
「曬」字則是到了東漢才首度出場,班固撰寫《漢書.卷五十三.中山靖王劉勝傳》︰「臣聞白日曬光,幽隱皆照;明月曜夜,蚊虻宵見。」班固於東漢章帝建初七年西元八二年上呈《漢書》,距學者蒐集編定《戰國策》於秦二世約西元前二○八年,「曬」字晚了「曝」字足足二百九十年才出現。這是由於「曬」字原為方言,西漢《方言》第十:「曬,乾物也。揚、楚通語也。」依記載西漢時確為長江流域方言,尚未成為官話。故於典籍裡至東漢才納入官話使用,時間上相對較晚。
現今普通話主要用語裡頭「曬」字已完全取代「曝」字;相反的是閩南語裡頭,只有「曝」字而沒有「曬」字,連「曝曬」一詞也遍尋不著。因此,曬太陽得說是「曝日頭」,其國際音標作(pha̍kji̍tthâu);曬衣服可說作「曝衫」(pha̍ksaŋ);曬棉被還得講「曝棉被」(pha̍kmîtsiohphuē)或(pha̍kmîtsiohphē),簡單的說可作(pha̍kmîphuē);風吹日曬就得說是「風吹日曝」(hongtshoeji̍tpha̍k)或(hongtsheji̍tpha̍k);曬鹽要說作「曝鹽」(pha̍kiâ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