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大陸近來掀起老地名懷舊風,很多網友表示,「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歷史」。陝西省近日也發起網路投票,有超過六成網友支持「西安恢復長安」。
澎湃新聞報導,陝西省委宣傳部主管主辦、陝西廣播電視台承辦的西部網(陝西新聞網)十五日下午透過官方微博發起投票,討論「西安要不要恢復長安?」半天就吸引一千三百餘名網民參與。超過六成的網民投票支持「西安改成長安,有歷史感,還好聽」,約兩成表示「沒必要!西安挺好的」。
西安古稱長安,位於中國內陸腹地黃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漢高祖五年(西元前二○二年)置長安縣,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興建長樂宮,高祖七年營建未央宮,同年國都由櫟陽遷移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名長安城,取意「長治久安」。改長安城所在地區為「京兆」,意為「京畿之地」。
21個王朝曾建都長安
長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千餘年,先後有二十一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在建都長安的諸多朝代中,周、秦、漢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代,當時長安已是國際大都市。
西安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西安之名始於明代。元至元九年(一二七二年),元世祖封三子忙哥剌為安西王,鎮守這裡,改京兆府為安西路。元皇慶元年(一三一二年),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府城簡稱西安,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人民日報近日在微博發起網路投票,議題是「黃山市恢復老名字徽州」,結果有百分之七十一點四網友贊成。文中提到像「徽州」這樣重要的歷史地名,不妨考慮恢復,畢竟沒有「徽」,哪來「安徽」。反對的有百分之六點一,理由是「新地名也用習慣了,再改回去勞民傷財,沒必要」;另有百分之二十二點四持平,認為「改不改並不重要,關鍵是把傳統文化傳承好」。
自然與文化資源拉鋸
報導表示,近三十年來,有關恢復徽州地名的呼聲此起彼伏。《新京報》報導,安徽師範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院長徐彬表示,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地,與其定名早、沿襲久息息相關。從地級市的取名看,「黃山」是自然資源,「徽州」是文化資源,以自然資源覆蓋文化資源,是對徽州近千年積澱的文化的不尊重。他認為,將「黃山」改為「徽州」,體現了文化的回歸與認可。
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認為,城市大多會有對外的旅遊宣傳、招商引資等工作,一般會投入很多廣告宣傳經費。改名後,相當於此前努力「打水漂」,政策缺乏一致性和連貫性,前後不銜接,造成了浪費。
其他也想改名的還有:如駐馬店想改回汝南(袁紹故鄉)、臨沂想改回琅琊(諸葛亮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