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博鰲亞洲論壇昨發布「亞洲競爭力二○一六年度報告」,二○一五年亞洲經濟體的綜合競爭力排名,新加坡、香港、韓國、台灣分居前四名,雖與去年相同,但台灣已連續二年排名亞洲四小龍之末。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指出,台灣在營造更好的商業環境方面仍不盡如人意,維持在二○一四年的第十六位,報告直指,「從而拖累台灣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博鰲亞洲論壇連續六年公布亞洲競爭力報告,報告評估亞洲三十七個經濟體,評估指標包括:商業行政效率、人力資本與創新能力、基礎設施狀況、社會發展水平、整體經濟實力。
亞洲競爭力二○一二年度報告時,台灣在四小龍中僅次於新加坡,但近年排名逐漸下滑,甚至連續二年墊底,成為台灣經濟警訊。
報告指出,從整體經濟來看,台灣經濟形勢稍有改善,GDP年增百分之三點五一,通貨膨脹率約百分之一點二,失業人口是近七年最低水平。至於高科技創新和產品出口領域,仍是台灣的強大優勢,尤其是人均專利申請量領先其他經濟體。
新加坡連續三年蟬聯亞洲最具競爭力經濟體首位,政府效率是亞洲最高,商業服務水準、交通基礎設施等都保持國際一流水準。
外界關注的紅色經濟,報告指出,中國經濟仍處於「探底階段」。二○○七年以來,中國GDP從頂峰的百分之十四,下降一半至百分之七左右,二○一五年約百分之六點九,創一九九二年以來新低。
博鰲亞洲論壇官方微信公布,中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訪談指出,未來中國應是一個U型的經濟成長情勢,目前正往U型的底部走。這意味著,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速度也許還會略有下降,但如果通過改革和調整,相信在穩住增速下行後會逐步再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