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國際化等於英文化、美國化?還是在演唱會上追逐外國偶像,或是在國外出現許多得獎、表現優異的「台灣之光」就等於是國際化?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陳超明說,這些都太過膚淺,指出數位能力、靈活思考、人際及溝通力,以及全球化運作能力,才是未來需要的國際人才特點。
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昨舉辦「邁向國際化—大學語言管理論壇」,邀請產學界代表面對面座談。晶華酒店集團人力資源副總經理劉富美表示,台灣要國際化,「不是自己走出去,就是讓別人走進來,在台灣營造國際化的環境」。
她說,台灣學生英文檢定可拿高分,但在「英文社交能力」及「展現企圖心」上都顯得弱勢,碰到外國人永遠只會問「Where are you from?」卻無法有具文化深度的對談。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也指出,國際化不是英文化和美國化,而是一種態度和習慣,「企業需要的是,看到外國客戶願意站出來的人」。
政大校長周行一表示,追求國際化,語言能力是基本,若語言解決了,會更願意接觸外國人,也能開拓國際視野。他提及,政大有一成一的外籍生,每年送五百多位台灣學生出國當交換生,但人數還是不夠,「我都告訴學生,出國一學期的見聞增廣,對未來的影響是很大的」。
鼓勵不怕犯錯
要能發現問題
商業周刊數位部總編輯王之杰建議,學校應該開一個「犯錯愈多,拿愈高分」的課程。他說:「在台灣能當優等生,代表考試犯的錯誤最少,所以台灣的學生怕犯錯,進而害怕在國際上與別人競爭。在校園應鼓勵學生勇於犯錯,特別是學習語言。」
台灣康寧顯示玻璃股份公司總經理曾崇凱分享他的觀察,台灣很多工程師到國外後,升遷遇到阻礙,是因為台灣人從小很會解題,但當部門主管是要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進而延伸問題,台灣學生可以多培養這方面的能力。
陳超明直陳,面對少子化若以退場機制來因應,是消極的做法,學校應以品牌概念,進行自我管理與行銷,如此,不僅國內本地生爭相就讀,更能開拓外國生源,確保學校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