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漢辰
在城市住久了,許多人習慣耳不聰目不明。就算到了大過年,可能也老早遺忘大賣場裡時常播放「每條大街小巷……」的歌聲。
今年在街頭,我卻被這首歌襲擊,剎那間,我想起老家後方那條狹小巷弄。
那些彎彎繞繞的記憶,斑駁傾頹的圍牆,各個家戶堆積如山的雜物,卻安然停歇在無人角落。連天光有時也都無法穿透此處。
走過幽黑與微光交接處,迎面而來是人聲鼎沸的夜市……
從小開始,爸媽牽著我的小手走這條小巷,以最快速度來到巷弄之外的世界,建立我的夜市脾胃人生。當歸鴨、黑白切、碗粿以及刈包,安然在我每個年齡的腸胃裡,緩慢消化,直到它們變成我體內的血肉與記憶。
那條小巷連接了我在小城裡的誕生,以及之後童年期日常的生命史。
後來,我們搬離老家,總以為巷弄夜市,就會遠離我的人生。只是它卻始終在一個無名角落裡,供養我和家人的一切。
那幾年陸續重病的爸媽,食欲如潮水般日漸衰退,每每想喚起他們的生命力,我就到巷弄外的夜市,把媽媽最喜歡吃的海產粥,還有爸爸的最愛魯肉飯加碗虱目魚湯,買來放在病床旁的小桌上,一口一口為他們餵食。
直到有一天,我依然為兩人買來飯湯魚飯,卻發現他們都不在病床上,我慌張地趕回夜市與巷口,依然找不到人。
我醒來才知道,這又是一個淡淡哀傷的夢境……
如今又大過年了,那首「每條大街小巷……」的歌聲,依然翻騰囂躍。
我悄然走回老家後方的那條巷弄,在光影晃動裡,與自己的童年,還有逝去的摰親,緊緊相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