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復興航空機組員不遵守標準作業程序操作(SOP),不僅澎湖空難航班。飛安會指出,四年前復航曾發生事故,飛安會調查發現駕駛員未依標準程序,但最後復航提出改善報告、卻未執行,民航局也未盡監督之責。
二○一二年五月二日,復興航空GE515班機發動機失效,因機組員未向塔台報告起火,導致偏離航道、靠近大屯山,其間發生三次失速警告,差點撞上大屯山,最後在航管重新引導下,驚險飛回松山機場。
飛安會執行長王興中表示,飛安會隔年五月二十日調查報告出爐,對復航提出改善建議,當時復航提出「特別航務計畫」將針對飛航組員是否依標準程序執行稽核,民航局也將改善做法轉給飛安會,因此飛安會解除列管。
王興中說,澎湖空難發生後回頭調查,發現沒有找到任何復航稽核紀錄。復航聲稱「本來就在做」,但進一步訪談駕駛員,皆不知道飛安會曾提出改善建議,顯示復航並未落實改善,民航局也未監督。
民航局表示,復航當時將「特別航務計畫」便宜行事轉成自我督導計畫,檢查員確實沒有追蹤是否落實,這部分將虛心改善。飛安會也指,未來將加強追蹤飛安管制建議是否落實。
但如機組人員都依據標準程序,空難就不會發生嗎?王興中表示,若駕駛員能維持安全高度,沒看到跑道時、落實執行重飛,就不會再往下降;但執行重飛,會再遇到什麼事?已無法得知。
王興中說,調查發現組員未依標準程序情況頻繁,組員沒有標準呼叫、未按檢查表執行,教練駕駛員也未指正,顯示復航長期容忍、習以為常。
復航:虛心接受指正
另對於澎湖空難航班正駕駛失事前九秒發出不明笑聲,在飛行途中咳嗽十六次,王興中說,正駕駛就醫紀錄正常,依軟體模擬正駕駛飛行時間,發現有「輕微疲勞」,途中曾說「我好累」,也有幾次閃神,如與航管講完話後,詢問副駕「他說什麼?」注意力不集中。
馬公機場塔台航管員則未按照空軍氣象觀測手冊要求,在能見度從兩千公尺驟降為六百公尺時通知駕駛,可能影響駕駛是否繼續進場之決定。
復航則回應虛心接受指正,將以「沒有飛安,就沒有復興」的態度堅守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