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塑作品〈水月觀音〉。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人間社記者宋滌姬大樹報導】觀音法像,以易碎白瓷和粗重銅器分別雕塑,不同媒材的作品一起展出,會激盪怎樣的火花?佛光山佛光緣美術總館新春雙個展「慈航101—德化百態觀音瓷塑作品展」暨「禪悅法喜—法成憲銅雕創作展」二十六日開幕,兩岸藝術家、教育家及佛光山僧俗信眾兩百多人與會,共同欣賞真善美的盛宴。
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認為德化的白瓷,如同台北一○一是鮮明的標誌。法師認為德化白瓷有三個第一:一、西方收藏最多,光是德國就收了一千多件;二、觀音菩薩象徵純潔與光明,用白瓷雕塑,相得益彰;三、第一次由二十一位雕塑家共同完成,首次來台展出一百零一件作品,無論造型或神韻都獨具特色。法師也解說法成憲銅雕菩薩表現出法喜、禪悅、莊嚴與感動。
慈航感召力 藝術揚善心
金馬車陶瓷董事長陳建勇帶領藝術家們來佛光山參展,其初發心在於紀念恩師楊劍民,因此特將恩師作品〈慈航普渡〉致贈佛光山收藏。陳建勇認為,這些作品的展出,觀世音菩薩的感召力十分強大,讓二十一位藝術家願意將思想智慧,以藝術的方式表現菩薩揚善向善、救苦救難的精神?觀眾除了陶冶性情,也能從中受到慈悲精神的感染。
陳建勇表示,大悲觀音菩薩展是他的第一步,還發願要續做大慈彌勒菩薩、大願地藏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的展出。他感性地表示,若能做完這些展覽,他的人生責任也完成了。
一切唯心造 克服萬重難
藝術家法成憲在修行時,最先以白衣神咒為依歸,看了《傳燈》一書後,對星雲大師十分景仰,後在台北佛光緣美術館首次見到大師,認為大師「好高大」,在心目中將大師視為依歸。
他認為藝術就如佛經說的「一切唯心造」,要信、願、行才能完成作品。他創作佛像,是想表達出心中的楷範,作品完成的時間長短很難計算。選擇銅器當材料,工序繁複,但自己將佛教藝術創作當成使命,也就能一路克服困難。
法成憲還特別介紹他的銅雕作品〈蒲公英〉,藉由飄散幸福的蒲公英種子,傳達對大家的祝福。另外他十分敬重地藏菩薩救度六道眾生的大願,創作不同形象的地藏塑像,也將佛門的地、水、火、風的元素融合在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