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據聯合國二○一五年七月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二○一五年修訂版》報告指出,目前世界總人口約為七十三億,預計二○三○年將增加至八十五億、二○五○年成長至九十七億,而到了二一○○年,世界總人口可能達到一百一十二億。不過,我們的地球還有足夠空間能應付如此龐大的人口嗎?
美國紐約數據處理公司Max Galka為我們找出了答案,利用NASA提供的方格人口數據,Max Galka繪製出無國界人口數據地圖。
這個人口數據地圖以兩千八百萬個約為3×3英里(約九平方英里)大小的方格繪製而成,圖中黃色的部分代表方格單位(一格九平方英里)容納了八千人以上,也代表每平方英里至少有九百人;黑色的部分,則是每方格單位少於八千人,也就是每平方英里所容納的人數低於九百人。
在這張地圖中,大部分黃色區域位於印度、孟加拉和中國大陸,約百分之四十六的人口遍布在這些地區。另外,印尼爪哇群島的面積跟紐約州一樣大,但它卻有一億四千萬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島嶼。
日本所代表的黃色區域顏色稍淺,但它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二大的島嶼,東京的人口為三千七百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反觀非洲,除了尼羅河、南非,中非與撒哈拉沙漠幾乎看不到明顯的聚落。
真正難題:有空間、不宜居
對中國大陸或印度等亞洲國家來說,人口密度高或許是一大問題,不過,其實世界上多數陸地的人口仍相當稀少。雖說圖中黃色與黑色部分人口數各占了世界一半,但黃色部分的人口全都擠在地球百分之一的陸地上,而另一半的世界人口,則散落在百分之九十九的陸地上。
有趣的是,這種網格數據的方式顯示,美國的人口分布最能反映全球人口分布情況。Max Galka公司在網站上表示:「巧合的是,全世界範圍的黃色區域代表了半數人口,而美國也有一半人生活在黃色區域,另一半生活在黑色區域。」
所以這張人口地圖帶來的訊息顯而易見的是,即使全球人口真如預期在二一○○年達到一百一十億,地球還是住得下去。
但是,最宜居的地區已完全被占用,人類要擔心的並不只是居住空間問題,而是伴隨空間分配不均衍生的糧食、水源、文化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