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高希均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執筆人:高希均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一)最動人的場景:人與書
大陸的朋友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我延伸:「全世界最美的風景是『人在讀書』—『人』與『書』的結合是最動人的文明場景。」
五十年前去美國讀書,我住在一位美國老太太家中。每天晚上九點左右回去,就看她戴了一副老花眼鏡,在沙發上安詳的看書,身邊一隻可愛的貓陪著她。看著我進門,她總慈祥地問:「Charles, did you have a good day?」「Yes, but I cannot finish all the reading.」她說:「Don't worry, I am still catching up.」多麼溫暖的鼓勵!
一九六四年後開始在美國大學教書,後來有機會短期去丹麥教書。使我震驚的是在北歐文化中,對貧窮與貧民窟的定義是那麼地有氣質:家中沒有書房、書櫃、書籍,那就是窮人;社區沒有書店、圖書館,那就是貧民窟。
回想起在大陸江南十三年的童年,曾經有四年住在蘇州(小三至小六)。那真是一個文化古城。學校遠足時去過虎丘、南園、滄浪亭等名勝。我們一家住在十全街五十九號,一九八八年首次回去時,老宅還在,現在已經改建了。世界文化遺產蘇州著名的網師園,竟然與舊居不到二百公尺。小時候每天來回經過那大宅,怎知道隱藏了始建於南宋的這座國寶級的園林?
(二)四好的知識鏈
當十一年前一○一大樓在台北啟用後,我常說:它是觀光客要去的摩天大樓;但台北的人文地標仍然是「誠品」。
多年前寫過一篇短文「造一座知識夜城—讀書不打烊」,希望大都市的夜生活除了小吃攤、夜總會,還要有不打烊的書店。不多久吳清友先生果然把敦南誠品變成二十四小時開放,它讓愛書人在任何時間都可進出這座文化聚落。
吳先生有二句深刻的話:「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天下文化學習他的心情:「沒有好作者,天下文化不能活;沒有好書出,天下文化也不想活。」讓我們推動一個「四好」的知識鏈:
˙作者寫好書
˙出版者出好書
˙書店賣好書
˙讀者讀好書
「誠品」已經給台北人、香港人開拓了閱讀的樂趣,一些學習「誠品氣氛」的書店,也在一些大陸的大城市中出現。現在蘇州及上海地區的讀者,終於有機會來體驗一種誠品原始的人文、藝術、生活的讀書氣氛。
自己一生是一個讀書人、寫書人,近年又參與出版。我們三十年來一直提倡「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此刻透過「誠品」,兩岸三地的讀者們,可以擁有共同嚮往的閱讀體驗。
(三)書的自述
做為讀書人,我深切體認到:
書中的智慧遠比黃金屋更珍貴;
書中的知識遠比顏如玉更迷人。
回想年輕時代,讀孫文的《三民主義》,它推翻了一個專制朝代;讀蔣中正的《中國之命運》,它燃起了青年的愛國熱情;做研究生時,讀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它鼓吹資本主義興起;讀凱因斯的《一般理論》,它挽救了在危機中的資本主義。
我曾經歸納過書的「功能」,列舉五項出來與愛書人分享:
(1)書是啟蒙的「種子」。
(2)書是學習的「階梯」。
(3)書是打開封閉的「大門」。
(4)書是逃脫貧窮的「捷徑」。
(5)書是前進的「思索」。
「書」比「老兵」更老而彌堅,它超越死亡。把「書」看成廣義的「閱讀」與「學習」,它正以各種載具出現,與人類文明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