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民眾三日在沙國駐伊朗大使館前抗議沙國處決什葉派教士尼姆,手持尼姆的照片。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及蘇丹三日、四日相繼宣布與伊朗斷交,伊朗二十四小時內失去三邦交國。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四日則宣布降低與伊朗的外交關係至代辦層級,並減少伊朗在該國的外交官人數。
沙國限令伊朗外交官員四十八小時內離境。沙國駐伊朗大使已離開德黑蘭,沙、伊關係急遽惡化。
遜尼派掌政的沙烏地阿拉伯二日處決沙國知名什葉派反政府教士尼姆等四十七人、引發大批什葉派伊朗人縱火破壞沙國駐德黑蘭大使館後,沙國宣布與伊朗斷交。
不僅兩國關係急遽惡化,中東與南亞地區的什葉派教徒也群情激憤;在遜尼派統治的巴林,什葉派抗議群眾三日與警方爆發暴力衝突。
隔日,巴林宣布與伊朗斷交。二○一一年起,巴林常有什葉派人士示威抗議執政者,巴林政府一直指控伊朗在背後煽動。同日蘇丹也宣布與伊朗斷交。
1日失去3邦交國
區域緊張情勢升高,刺激國際原油上漲,西德州中級原油二月交割價上漲四十八美分或百分之一點三,報每桶三十七點五二美元;二月交割的布倫特期油攀漲六十一美分或百分之一點六四,報三十七點八九美元。
沙國外長朱貝爾表示,沙國絕對不容伊朗破壞沙國的安全。他說:「伊朗對阿拉伯事務肆行負面干預與敵意,而且始終伴隨破壞。」他指控伊朗企圖製造「區域動盪」。朱貝爾說,沙國當局曾要求伊朗確保沙國駐德黑蘭大使館的安全,對方卻未予配合。
沙國與伊朗為爭奪區域影響力而長期為敵;二日處決尼姆,顯示沙國對伊朗的立場已更強硬。
消息人士說,沙國對伊朗已經「忍無可忍」。巴黎戰略研究基金會顧問海斯柏格分析,處決尼姆是沙國「魯莽又帶理性」行動的一部分;「如果沙國人認為無法避免與伊朗對立,可能會覺得最好是現在挑釁,因為(盟友)美國仍可依靠,而且伊朗的經濟和軍事相對弱勢」。
伊朗外交部副部長阿布杜拉希安四日指出:「即使中斷外交關係,沙國也無法讓全世界忘記處死尼姆所犯下的天大錯誤。」他說,沙國草率的決定,將擴大這個地區的不穩定局勢,並激化區域恐怖主義。
歐盟憂釀危險後果
美國鼓勵沙、伊雙方保持外交接觸,同時呼籲區域各國領導人以「集體措施」降低緊張;歐盟擔憂區域出現「危險的後果」;德國及法國外交部譴責沙國處決。
沙國強調,尼姆因為從事恐怖活動而受刑。如果沙國王室特赦,尼姆可免一死;伊朗官員曾多次設法求情,但沙國國王薩爾曼拒絕介入。
尼姆是二○一一年反政府抗議風潮的幕後推手。沙國官員認為,尼姆企圖煽動在沙國居少數的什葉派教徒。尼姆二○一四年就被判死刑,但是沙國不將他永久監禁而選擇處決,仍然令人意外,這進一步激化伊斯蘭教什葉派和遜尼派的緊張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