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宣布將推出多元化計程車,業者採用的車型和顏色可自選,民眾可透過App叫車,並預知車資和車款,同意後再叫車,費率比照計程車,最高只能一倍,最快五月上路。
乍看民眾多了選擇,可預約搭乘計程車,還能挑選車型種類,似乎受益,但細思之下發現問題多多。
交通部的新方案,是因UBER違法進軍台灣,未依法申請,每月以三成速度成長,衝擊計程車收入,故採取制衡方式,希望能削減UBER業績。
換言之,交通部明知UBER違法,不強制處分,或納入規範,只罰款了事。如今一再鬆綁,企圖「以夷制夷」,可說是急病亂投醫。
新車隊不用加裝車頂燈,只要在車內或車門上顯示,這樣行駛路上,容易和私家車混淆,更具有高度危險性。
重要的是,人人都可私接攬客,等於「白牌」計程車翻版,對小黃司機非常不公平。
加上業者多採用雙B或百萬名車,一旦計程車的車種不夠高級,將使小黃攬客困難,無形中壓縮運匠的生計,恐怕會引起抗爭。
UBER違法營運,政府只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實非良策。
希望交通部審慎思考,在UBER未解決之前,暫緩實施多元化計程車方案,免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黃誠信(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