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趙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教授/博導
執筆人:趙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教授/博導
最近大陸報刊披露佛教聖地少林寺因過度商業化而引發道德危機以及住持釋永信個人行為不淑正接受官方調查的消息,受到廣泛注目。河南嵩山少林寺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有「天下第一名剎」之譽。由於傳說中的少林功夫出神入化,寺中僧人個個武藝高強,神龍見首不見尾,江湖同道莫不以少林一派為各大門戶之首,再經過晚近通俗小說與影視作品的傳播渲染,如今在世人的印象中,少林寺的中國功夫早已取代它靈山古剎的地位。事實上,少林寺的僧侶雖然奉行「禪武合一」,但仍以「參禪為正道,拳勇為末技」,畢竟習武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於「收心斂性,屏慮入定」。然而,用現代市場管理學的說法,「少林」兩個字所代表的是一項具有高度商業價值的「著名品牌」,也因為如此,它注定擺脫不了墮入紅塵、淌進渾水的命運。
坦白說,真正需要消弭的危機並非存在於少林寺,而是整個中國大陸的宗教界。譬如,目前大陸的寺廟均納入政府管轄,出家人有如公務員,住持方丈還有兼任「書記」黨職者,官僚味十足,完全感覺不到佛教界的超然與獨立性。更糟糕的是,寺廟既為公家所有,卻向參拜者收取入場費,甚至連求神問卦的信徒也須按牌價繳錢,不啻將民族文化的瑰寶當做營利的工具,讓佛門寶地為之蒙羞。
近年來兩岸交流頻繁,許多大陸佛教界人士親眼見識到台灣的寺廟不但向社會開放,還供給信徒吃齋、掛單,並辦理法會、禪修和公益慈善活動,均深有感悟。以位在高雄、曾耗費星雲大師十二年心血興建完成的佛陀紀念館來說,自二○一一年開館迄今,已有數千萬人進館禮拜、參訪、觀展或遊憩,現為台灣最熱門的佛教勝景,但該館不只不收門票、停車費,每天還動用五百位以上的義工為遊客導遊服務,館內的會議、展覽與表演設施更免費提供使用,且讓民眾自由出席觀賞,其目的乃在於推廣藝文、深耕學術、倡導通識教育。至於台灣其他宗教門派也都在傳播教義之外,擔負著賑濟弱勢,端正風氣,淨化人心的天職,成為維持台灣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聽說兩年前星雲大師與習近平晤面時曾坦誠建言,北京政府與其費勁打擊異教徒,不如大力提升宗教的地位,讓人民心中的信仰成為社會安定的基石。觀諸近來大陸當局對宗教政策的種種變革,習主席似已虛心接納大師的嘉言。
筆者近曾往湖北一遊,發現在荊門市郊有一塊農耕沃土,名為屈家嶺,曾因挖掘出五千三百多年前的文物而傳聲中外。據考古專家推測,該地出土的陶、鐵器應為新石器時期長江中上游農耕部落居民的遺物,極富歷史價值。在屈家嶺的山巔之上,還有一座具有千年以上歷史的普雲禪寺,為中原地區最古老的廟宇之一,因與洛陽白馬寺齊名,古籍中夙有「北白馬、南普雲」之謂。荊門市政府為了讓迭遭毀壞的古廟恢復舊觀,曾慕名來台向佛光山取經,並有意將佛陀紀念館在普雲禪寺內「複製」,以彰顯「人間佛教」的精義。
佛經中記載:觀世音菩薩發同體大悲心以普度無邊無量的十方受眾,今人間佛教若能到海峽對岸去化度十四億眾生,將是何等殊勝之事!我以為,以眼下大陸的工程技術,把佛陀紀念館從台灣「移植」登陸自無困難,但如何使星雲大師悲天憫人的胸懷和對佛教無私無我的奉獻精神也能在當地發揚光大,才是主其事者最嚴峻的挑戰與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