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兆貴
一八五二年十月,俄羅斯作家岡察洛夫隨同巴拉達號三桅戰艦環球旅行。在上海停留期間,曾對中國的雕刻技藝讚嘆不已。
他以明末學者魏子敬描述的那種「核舟」為例表示,中國人能在核桃或者杏核上,雕刻出廟宇、屋舍、亭台、盛大的典禮或一群人物,人物栩栩如生,面容清晰可見。一顆稍大的杏核,能夠刻成一只小船,船上設施一應俱全,甚至能夠辨出蒲席的花紋;這還不夠,艙門可以開合,推開之後可以看到裡面坐一小人。他認為,如此精細俐落的雕工,就連德國人也做不到。
然而,話鋒一轉,他又認為,把勞動和耐性花在這種無聊的瑣事上,毫無價值可言,或許只有上帝知道這種工夫的價值。
岡察洛夫是俄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遊記中的這番議論,與當時各民族文化傳統和價值理念的差異有關,他對那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兒,看不出也想不通其中有什麼特別之處。
阜新那地方盛產瑪瑙,原料多、作坊多、店鋪多,是全國最大的瑪瑙加工銷售集散地。正因為如此,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現象很多,必須具備靈感慧心,奇思妙想,從別人看不出名堂的原料上發現可供取捨的藝術構思。
在阜新,有個叫楊克全的老山東,長期浸潤於瑪瑙世界,具有高超的鑒賞眼光、獨特的設計理念和精湛的雕刻技藝,被稱為瑪瑙大師。他曾將一塊白黃相間的瑪瑙石雕刻成〈獨釣寒江雪〉,將一塊橘黃藍灰的瑪瑙石雕刻成〈化蝶〉,將一塊古色古香的瑪瑙石雕刻成〈長生殿〉。
一天,楊克全在亂石堆里看到一塊瑪瑙坯料,扁長且又彎曲,看起來就像一只破草鞋。若是外行人,看一眼也就棄如敝履了。楊克全看來看去,忽然有了靈感,「破草鞋裡臥濟公」的構思浮上腦海。經過一段時間的精雕細刻,形象誇張、趣味橫生的擺件〈自在濟公〉問世了,這就叫獨具匠心。
獨具慧眼的藝術創意,是想像力、創造力和鑒賞力融會貫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