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百年前 隨殖民者來當苦力 看廟宇烏鬼 就是東南亞移工 |2015.12.12 語音朗讀 653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北港朝天宮的石雕「憨番扛廟角」。 圖/李奕興提供 霧峰林家宮保第前進墀頭的抬梁番。圖/李奕興提供 台南開元寺扛梁番。圖/李奕興提供 【本報台北訊】歷史文獻、圖畫、地名及廟宇、古建築等顯示,三、四百年前的台灣已存在東南亞移工。這些人跟隨歐洲殖民者來到台灣當奴僕、苦力及傭兵。由於他們皮膚黝黑,台灣人稱為「烏鬼」。 台南有「烏鬼井」、「烏鬼渡」、「烏鬼埕」;高雄有「烏鬼埔」、屏東小琉球有「烏鬼洞」都反應了當年有關東南亞移工的傳說。 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西班牙人盤據台灣北部、荷蘭人占據南部,他們紛紛將殖民地的菲律賓人、印尼人引進台灣。台灣史博館典藏一幅十七世紀的圖像,畫的是荷蘭人與來自咬吧(今雅加達)的奴僕。 台史博副研究員石文誠指出,西班牙人大約將二百名菲律賓人引進北台灣,人數甚至比西班牙人還多。荷蘭人也將為數可觀的印尼人帶進南台灣,特別是印尼班達島人,他們被迫成為奴工或是當兵。 一六二二年,荷蘭人敗給鄭成功後離開台灣。鄭成功於是接收了一批印尼班達島人所組成的步槍隊,人數高達七、八十人。石文誠指出,這是台灣最早的外籍傭兵。鄭成功家族在台灣建立的東寧王國,宮廷裡也有東南亞奴僕。 菲律賓卡加揚人(Cagayan)也曾是活躍在台灣的外籍傭兵。國立台灣博物館曾舉辦過的「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與西班牙特展」,呈現一幅美國伊利諾州大學圖書館典藏的圖像,描繪一名到過台灣服役的菲律賓卡加揚人,他一手握山形盾、一手持標槍、腰插佩刀,身上穿戴各種南洋飾品。 台博館副研究員李子寧說,這些外國傭兵、僕役、苦力,在鄭成功贏取台灣後,多半隨歐洲主人離開。當年西班牙人經常毆打菲勞,菲律賓人無法忍受虐待、成了「落跑移工」;也有人跑到台灣的山林中躲起來因而滯留台灣。 前一篇文章 牙齒美白筆 刺激蛀牙變牙髓炎 下一篇文章 10大教育新聞 12年國教年年入榜 熱門新聞 01響應零飢餓 日光寺廣贈公益米2025.10.1002佛光山大明寺、宏法社 獲頒苗栗縣績優宗教團體2025.10.1003【走讀城鄉】 多元藝術大師楊英風及其美術館2025.10.1004香港佛光緣美術館 唐代宮廷服飾復原展2025.10.1005輝達進駐北士科 可專案設定地上權 2025.10.1006施莫會2025.10.1007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佛教與青年—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2-22025.10.1008【生活快門】全台最老郵筒2025.10.1009【美味食光】交換早餐2025.10.1010【人間小品】 歲月的浪淘沙2025.10.1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公園交通專區 寓教於樂高市6大地標 披上粉色燈光友善親子 高鐵寧靜車廂研擬彈性化新壽解約補償 輝達願概括承受碧潭地景裝置展 下周末登場六龜祕湯溫泉季 開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