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博館昨天舉行「小小神農氏—食農教育計畫」成果分享會,北市大附小學童高興地採收自己種植的蔬菜。圖/徐兆玄
【本報台北訊】「黃豆、黑豆、毛豆顏色都不同,有親戚關係?」許多常吃的食物,看似熟悉,卻蘊含「冷知識」。國立台灣博物館製作「菜市場博物學」動畫影片,讓民眾透過有趣影片認識食物冷知識,進而關心農作物生產環境與農田生態。除了在網路上推廣食農教育,台博館也培養「小小神農氏」,昨天有二百多位小學生親手摘下三個月來的種植成果,與大眾分享。
第一支動畫拆解黃豆、毛豆與黑豆的「非一般關係」;原來,這三者都是大豆,黃豆與黑豆只是外表的種皮顏色不同;毛豆則是八分熟的黃豆,是年輕的「小鮮豆」。
食農教育 不再硬梆梆
台博館植物學門研究員許毓純說,影片末以趣味方式帶大家猜想,若黃、黑豆相親相愛會生下怎樣的「豆寶寶」,看似無厘頭,但其實自然界有不同可能性,顏色各半的「太極豆」、顏色混雜的「斑馬豆」確實都有可能出現。
台博館將影片上傳至影音網站:https://youtu.be/5RdTXDGS7Xs。至於下一支影片主題,台博館成員露出神祕微笑,請大家拭目以待。
台博館九月起與鄰近的台北市立大學附設實小三年級師生合作,三個月來,學生每周至少會有兩小時到台博館南門園區上課;學期初種下水稻、紅蔾、玉米、黃豆和各種節令蔬菜,後續定期觀察、記錄作物成長情形,並透過課程認識米的一生、台灣各種米種特性等。
昨天正值採收期,首批參與計畫的二百五十位師生蹲在地上,努力拔起高麗菜、玉米等,將種植成果與大眾分享,很有成就感。
小三學童 學會挑鮮蔬
除了周間的課程教育,家長也須在周末和孩子一起到農園照顧作物,並與市集友善小農面對面,了解食物與產地的關聯,讓食育除了在校園發芽,也可以生根家庭。
經過三個月課程,學生都有不少體會和收穫。有家長觀察到,小朋友開始對農藥有概念,知道太美的菜可能有灑藥,醜醜的菜反而比較健康;味覺也變「銳利」,會辨別真正新鮮、無農藥的菜的口感;有家長說,家中甚至也開闢小菜圃,讓孩子可以在家栽種。
台博館與台灣好食協會、農食餵了你等團隊合作,由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贊助,在南門園區設置實體教學農園,並研發食育課程教案。
食安風暴影響,各界愈來愈重視食農教育的重要性,許多中小學想做,卻礙於空間限制或栽培技術不足,難以落實。台博館表示,南門園區教學農園會持續提供有意願的學校作為戶外教學場域;這次研發的食農課程教案模組,也歡迎學校或有需要的機構運用。